己十一 得妙饮食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此愿愿令诸饥渴有情,先得上妙饮食,后得甘露法味,故标以得妙饮食。盖衣食住行,为人类生存之要素,而尤以饮食为最,无饮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无饮则渴,饥渴故烦恼──恼为十小随烦恼之一──,烦恼故心愤,心愤发故,欲觅饮食,造诸恶业。故今日之世界,或个人,或民族,种种阶级争斗,皆为解决饭碗问题;即西洋人所谓面包问题。因饭食不给,生活难以维持,环境逼不得已,杀人放火,无所不为矣。故欲社会安定,须先解决民生问题,人民衣食丰足,盗匪窃贼即无由起。由此观之,盗匪窃贼不但情有可原,抑须力谋救济。 是以药师发愿,若诸众生闻其名者,先令饮食饱满,解除苦恼,安住有漏善道;进以无漏法味,使之成贤成圣,乃至佛果,亦古人所谓“富而后教”之意也。得世间饮食,唯身体快乐;得出世法味,则精神兴奋,力图上达,虽稍饥渴亦不造业,此皆由法味之功。若唯饮食,则饮食穷时,必复造业受苦,故须由无上法味,方获毕竟安乐。先哲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义,仓禀实而识廉耻”;此亦言先使衣食丰足,方能安心修德,再进而以佛法法味为食,禅悦为食,皆得毕竟安乐而建立之。毕竟安乐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不退转于大般涅槃者也。 此中以禅悦法喜之味为食者。前引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食:一、段食,段为形段,欲界众生所有物质饮食,皆有空间的或时间的形段,如色、香、味、触等是为段食。二、触食,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细滑,意法处;由六根发六识触六尘者,皆为触食。三、意思食,即以意识希望之思为食,如人怀希望心,虽经千挫百折而希望心不死,亦得延其生命。四、识食,识食与前食不同,前属意识及其意根,为第六识与第七识;今此识食,为有情生命所依之本体,属于阿赖耶识。盖此识受诸识熏习成为种子,由种子复起现行,由此识食资持业果生命不绝,是故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不但三界众生依食而住,即出世菩萨亦依禅悦法喜为食,辗转增胜,而长养其法身慧命也。至诸佛位,转识成智,圆满法身慧命,故不依食而住。佛法无边,随拈食之一法,义深无量。 药师法会愿云:“第十一遵行世尊本愿,政重民生,普济民食,使一切人民饮食供给无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乐不遭苦难;世尊第十一本愿,如实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