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选读 前殿,包括山门(山门殿)、钟楼、鼓楼、天王殿这一组设施。有的寺院限于条件,常将山门与天王殿合并,取消钟楼和鼓楼。大寺理应齐备:人山门东钟西鼓(即从坐北朝南的方向看,左钟右鼓),再进则为天王殿。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这种增加,与佛经中的说法不一致,于是有人提出质问,那么就得有人解释。唐代中国和尚为佛经作的注疏之一《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这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抹稀泥的解说。因为两位金刚已经站在那里,无法再取消,同时也没有更好的解释,也就姑从此说了。 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右像忿颜闭唇。 由于一位张口一位闭口是两位金刚的主要区别所在,就从而产生出对此情况加以解释的附会传说。据说,左像开口发“阿”声,右像闭唇发“畔”声。按佛家说法,这两个音原是梵语中开头与结尾的两个音,它们有神奇色彩,一开一合,是一切言语音声的根本(基础)。“阿是吐声权舆,一心舒遍,弥纶法界;畔是吸声条末,卷缩尘刹,摄藏一念”。“恒沙万德,莫不包括此二音两字”。说得神乎其神。可是俗人哪懂这些,他们追求别的解释法。《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这就把梵语的“阿”、“畔”二音轻轻掉舌一转,转成汉人很懂的带感情色彩的“哈”、“哼”两个词,非常通俗化大众化了。当然,有些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小说家的胡编乱造,顶多也就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需要补充的是:近代的山门前,总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不许荤酒人山门”七字。据说有的好酒的和尚,故意把它读成“不许荤,酒人山门”。因而后来碑文又刻成“荤酒不许人山门”了。现代的寺院,因随喜的俗客太多,立碑也等于具文,所以常常不重视它,任其自灭。到了今天,此种碑百不存一矣。又,在某些戒坛殿的戒坛之后,也常设此碑,那是作为立规矩的样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