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寺:水月》

\

  一个原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词:工程,最近屡屡侵入我的脑海。

  从头说起。

  因缘具足,读库小团队参与了《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在大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此之前,我曾经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看到任祥老师倾诉她的传家心语,但并没想到自己居然有机会为这套书服务。

  2012年母亲节,《传家》简体中文版推出。此时,我与任祥及她的夫君姚仁喜老师也成为朋友。

  姚仁喜,许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正见:佛陀的证悟》这本书,他是该书的译者。当然,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但并没有注意到译者的名字。

  事实上姚仁喜的主业是建筑师,他创始的大元建筑所,到2015年时,举行了三十周年纪念。

  我曾旁听姚仁喜老师与业主对谈。言及台北在建的农禅寺,他说,光线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2012年深秋,我和太太去台湾旅游,特意向任祥老师提出,参观农禅寺。

  在台北,许多时候是大元建筑所的司机开车拉我们跑来跑去。司机在大元服务很多年了,一路指指点点,这栋楼是姚先生设计的,那栋楼是我们盖的。后来,我又听大元一位建筑师说起一段轶事。某次台北地震发作,众人在楼里奔跑避难,姚仁喜挺身而出,大喊道:大家不要慌,这栋楼是我们设计的!

  结果是,大家依然狼奔豕突。

\

  拜谒农禅寺那天,任祥老师和大元一位建筑师一同前往。农禅寺一面墙的外立面,嵌有整部《金刚经》,计五千余字,每个字高宽二十公分。尽管现场还是一片工地,但已可想见其动人心魄处。走在长廊中,亦可想见光线透过这些字的效果。从正门进来,豁然开朗,心神俱静。主体建筑西墙是一部《心经》,与《金刚经》不同,这是从室内读的,每个字高宽七十五公分。我们进来,看到还在装配。时间合适的时候,光线会把这些字投射到大厅的地上。

  曾有人问,若人经过,把经文踩在脚下,岂非不敬。姚仁喜回答,若人经过,经文便是投射到了他身上。

  2013年春夏之交,首届乌镇国际戏剧节开幕,我和太太去看。刚刚建成的乌镇剧院,也是姚仁喜的手笔。

  姚仁喜老师讲乌镇剧院设计建造中的种种故事和考量,我听得很是入神。他又说,建筑跟人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是有强迫性的。一本书,你要是不喜欢,可以不去看,但一栋建筑就盖在那里,你不想看都不行。

  我正迷恋于编辑出版那种一手掌握的小册子、口袋书,便向仁喜老师提议:我们可不可以做几本这样的小书,一本书,就讲一座建筑。

  他欣然同意。

  我邀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的王南老师担纲撰写,他又拉来与他在清华建筑学院本硕博连读的同学袁牧加盟。两人深入大元内部和建筑师的内心,又遍访业界先贤,同时跋山涉水,实地考察,采来丰富的素材,然后旁征博引,布局谋篇。

  一年之后,这事儿成了第一步:《农禅寺:水月》。

  这本书在写作、编辑过程中,我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它应该是一本给外行看的专业主义书籍。

\

  是的,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让外行能够看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建筑之美,能够看懂建筑学的一些门道,能够领会一项建筑工程中的智力活动,能够触类旁通得到建筑之外的启发和领悟。

  这本书编讫,我对“工程”这个字眼有了很深的兴趣和热爱。

  工程是科学与自然的对接,是个人智慧与群体协作的结晶。

  专属于人类的灵性之光。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