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普德寺称万人坑 碑下长眠9721名遇难同胞

\
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摄影:徐洋)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京普德寺,经过1500年的战乱和动荡,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在南京地图上,你甚至找不到它的踪迹。1937年12月,日军屠城,普德寺一带堆满了从南京城各地运来的尸体,从当年12月22日开始直到第二年10月30日,近一年时间,普德寺一带共埋葬了9721具遇难同胞的遗体,故亦称“万人坑”。

  1985年8月,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立起,每年都会有附近居民自发前来祭奠遇难同胞。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数次来到位于共青团路上的这处丛葬地纪念碑,从众多知情者口中了解到当年的风风雨雨。

  探访:纪念碑像是一双合十的手

  沿着雨花台区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右手边的一段水泥小径并不是十分显眼。再往前走,便是一段20多米长的石子路,路的尽头,一座高耸的电视塔下面,便是被一圈灰色铁栏围着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虽然碑身上水渍斑驳,但包括石子路在内的整个纪念碑区域内,都干净整洁。

  远远看去,整个纪念碑像是一双合十的手,“指尖”正对着天空。据了解,由于这块纪念碑原建于普德寺寺庙处,所以碑形寓意僧众双手合十诵经,超度遇难者的亡灵。纪念碑上,用隶书阴刻着碑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我无辜同胞不幸遇难者逾三十万人。普德寺系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埋葬于此者共达九千七百二十一具,故亦称‘万人坑’……兹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特此刻石纪念,旨在告慰死者于地下,永励后生于来兹:不忘惨痛历史,立志振兴中华。”

  讲述:忙了很多天才把遗体埋完

  虽然时移世易,但那段惨痛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

  “到处都是尸体,天天去抬,然后去埋。”家住普德寺附近的戴奶奶,今年81岁,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的邻居王爷爷夫妇就是当年大屠杀的见证者,“他们比我要大20多岁,早就去世了,但我们都听两位老人说过当时的情况。”

  “王爷爷和王奶奶老家在安徽,那时候在普德寺做工,帮寺里的僧人种地。”戴奶奶说,日军来了之后,夫妻俩躲在寺庙里根本不敢出来,等到日军走了,出来一看,“外面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无法形容。”

  在寺庙僧人的组织和帮助下,王爷爷夫妇加入了收集并掩埋遇难者遗体的队伍,“各种工具都用上了,忙了很多天才基本把寺庙附近的遇难者遗体埋完。”

  挖地建房,才发现下面全是白骨

  张巧云今年71岁,上世纪70年代,她就居住在普德寺一带。提起普德寺丛葬地的故事,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应该是1983年左右,这一带开始挖地建房,”张大妈说,“当时,民工向下挖了没多久,就发现地里根本没什么土,全都是人骨。”

  “那时我也就30岁左右,害怕得厉害,不敢凑近看,远远看见民工抬出来的,都是一筐一筐的人骨。”张大妈说。

  11月18日中午,在普德村里,记者遇见了正在路边晒太阳的秦大爷。秦大爷今年76岁,1950年便居住在普德寺一带。“原来这块纪念碑并不在现在的地方,后来要修路,把纪念碑给向南移了一段距离。”记者后来查询资料发现,移碑的时间应当是1997年。“移过去之后,我就很少去了,以前就在普德村里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去献花。”秦大爷说,“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去了。”

  与秦大爷一样,81岁的戴奶奶也清晰地记得,以前每到清明节或者12月13日前后,都会有附近的居民到纪念碑前献花或者花圈,“纪念碑移走后,去的人就渐渐少了。”

  专家:普德寺一带成“万人坑”与地形有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普德寺一带所埋葬的近万具遇难同胞尸体,应该来自南京城的许多地方,其中的大多数是从城北长江边运送过来。

  “根据记载,当时的慈善机构在江边收集了很多尸体,然后就用卡车一车一车运送到普德寺这一带埋掉。”孙宅巍说,“确实是很远,但长江边已经埋了很多,因此才送到普德寺这边来。”

  为什么要纵穿南京城,将遇难同胞的尸体从城北运到城南来呢?孙宅巍表示,这应当与普德寺一带的地形有关,“我判断的原因是普德寺一带,地势比较低洼,掩埋尸体比较方便,这才会有这么多全城各处运来的尸体。”(陈志佳 赵书伶)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