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柴达木盆地中的都兰班禅行辕

  在柴达木腹地,笔直的道路延伸开来望不到天际,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这座小镇瞬间“跳”入了记者视线。

  香日德系藏语“绿洲”之意,在冬日白雪掩映下的戈壁腹地里的上柴开村内,班禅行辕已在此伫立240余年。

  香日德班禅行辕亦称“香日德班禅寺院”、“班禅香日德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据了解,这里起初是为加强内地与藏区的关系、藏民族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倡议修建。

  初冬时节,寺院的红墙绿瓦、金轮宝顶掩映在金黄之中,衬托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峰峦,奔腾不息的香日德河从寺院山门前浩荡西去,时有僧人的诵经声、鼓钹海螺声从寺院经堂传出,时高时低,时紧时慢,如潮声乍起乍落,给寺院平添了几多的肃穆和神秘。

  班禅行辕寺管会主任尕桑顿旦介绍,六世班禅大师洛桑·丹贝益西创建寺院后,这里便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和政教领袖往返西藏、青海及内地时从事佛事活动的驻锡地,还在西藏和平解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曾移居香日德,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从香日德班禅行辕发出致敬电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尕桑顿旦说,“1951至1954年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曾3次来此居住,最长的一次住了近一年。1984年,在十世班禅大师的大力支持下,政府筹集资金,在原址上重建寺院,式样与原来的寺院相近”。

  班禅行辕现占地50余亩,是组回字形的建筑群,富有现代化元素的设施使之退却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与斑驳。大经堂居其中,分上下两层,喇嘛红的高墙上,饰以深咖啡色的金露梅茎秆,经堂内面积1300多平方米,可供千人跏趺诵经,上方正中,设有班禅大师讲经的莲花宝座,两边梯阶形的供台上,供奉着菩萨、度母、护法、金刚诸法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尕桑顿旦带着记者走进大经堂,数百卷古版《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典及医学书籍,陈列在两壁巨大的书橱中,经堂四周还挂着很多名贵的堆秀、唐卡。“大经堂的楼上就是当年十世班禅大师做出重要决定,并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发贺电的地方”,尕桑顿旦说。

  记者在大经堂旁侧的展厅内看到,这里还收藏着许多当年十世班禅大师与中央领导人的老照片,记载着那个辉煌的时刻。

  “听老人们说,寺院建立起来后周边就开始迁徙来了村民,不仅有藏族、蒙古族,还有汉族、土族、回族和撒拉族,现在就形成了这个村”,上柴开村村民德建青告诉记者。

  历经240余年的风雨沧桑,班禅行辕在广大蒙古族、藏族、汉族等群众心中树立了重要的地位,在历代僧众的不断修葺下,已有最初的一个小院和一座小经堂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这座寺院在我们心目中的威望很高,像我们村的硬化路就是村民和行辕僧人齐心协力修筑的”,德建青说,“2009年班禅行辕慈善医院开业,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慈善医院建立后还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对周边的患者不仅减免了药费,还在报账上进行了规范”,尕桑顿旦说,“我们还经常组织曼巴(藏语,医生之意)为周边地区的群众送医送药,几年下来,费用达到了70万元,不过作为僧人来说,做善事是份内的事情,我们也会一直做下去”。

  题:探访柴达木盆地中的都兰班禅行辕   (作者 罗云鹏)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