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寺出土佛像:穿越千年的拈花微笑

  疑似成都千年古刹万佛寺的园林,以其精巧典雅受到关注。这座早已湮灭在历史中的寺庙,近年却因为其出土的南朝佛像,持续受到文物专家关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雷玉华近年发表过《阿育王像初步考察》等多篇研究万佛寺南朝佛造像的论文,她介绍,万佛寺出土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石造像的空白,其中出土的7件阿育王像,更是全国罕见。

  成都为何会有阿育王像

  阿育王是印度一位有名的弘扬佛教的国王。他创造的一种佛像式样,便称为阿育王像。在中国,阿育王像颇为罕见,目前仅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偶有发现。而考古发掘出的阿育王像,迄今只在成都地区有过。

  万佛寺出土的阿育王像,共有两件头像、5件无头立像,目前均保存在四川博物院。根据雷玉华的研究,阿育王像有几大特点:头上是蘑菇状宽大的肉髻,卷发;鼻孔下有八字形胡须,一直撇到脸颊上;双眼如杏仁状圆眼;通肩袈裟,从右肩一直搭到左后背。雷玉华说,通过造像断痕,可以推断阿育王像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施无畏印。总之,相比南朝时期成都出土佛像总体上的“秀骨清像”,阿育王像的特点明显不同。

  成都为何会有阿育王像?雷玉华解释,佛教本来就由印度传入中国。阿育王像,应该是经过中亚、西域传入中原,后流传江东,然后沿着长江水路传入了四川地区。至于阿育王像为何不同于一般佛像,文物研究专家们均认同,这是古印度王国之一的犍陀罗地区创始期的佛像特征。

  造像沾染南朝士大夫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万佛寺的出土佛像,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少造像生动表现了南朝崇尚飘逸清瘦、名人雅士喜穿宽袍大袖的风气。

  雷玉华介绍,万佛寺石刻造像以红砂石为主要原材料,这种石材质地柔软、容易雕刻,所以出土石像看上去雕刻都非常精练,衣纹细腻流畅。这些石像,有弥勒、释迦和观音等,造像衣纹和组合都很复杂。既有褒衣博带双领下垂式袈裟,还大量流行通肩式袈裟。在南朝造像后期,佛像身上的珠饰增多,原来的披巾变成璎珞。记者在万佛寺石刻馆看到,有的佛像身上仅见披巾,有的则满身珠饰和璎珞,特别引人注目。

  不过雷玉华认为,南朝自晋室南渡之后,就形成清谈玄学的中心。四川在归属南朝后,自然也沾染了这些风气,因此佛造像出现趋于清秀的气质。佛像均细颈宽衣、双肩下削。后来梁王朝崇佛达到高峰,全国不断有佛学交流,从异域带来大量经像,这时佛像的形象有的才变得“丰艳”。

责任编辑:yanglan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