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月冉
“热血”和“青年”往往会被搭配在一起。但如今 “青年”已经不是男性的标配称谓了,不管年轻、年老,统一称之为“老男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热血老男孩。
热血,汉语词汇,往往用于形容甘为正义而献身的豪情壮志青年,出于《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
说起《大唐西域记》,你会想起谁?没错,就是唐僧玄奘。但笔者认为中国热血老男孩的鼻祖并非玄奘,而是比他大好几百岁的朱士行。
朱士行是汉地真沙门第一人,同时也是汉地僧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行求法路上的第一位热血老男孩——朱士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朱士行是谁,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朱士行是汉地真沙门第一人,同时也是汉地僧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颍川人,自幼聪颖、为人正直、志向远大、意志顽强。朱士行少年出家,精研佛典,尤为令他感兴趣的是一部名为《道行般若》的经书。因此,他经常在洛阳根据流行的译本给人宣讲《道行般若》经。但努力并非都会获得对应的回报,他经常会收到一些听众的差评。对此,朱士行并没有热血上涌,第一时间去要求人家把差评删掉,而是检验了一下自己讲解的内容,结果他发现,这部经文确实有问题。由于当时译经者的水平有限,被翻译的经文往往语句不通或者有删节,以致于经文内容自相矛盾之处甚多。
这时,老男孩朱士行的热血才开始翻滚,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找到真正的《道行般若》经。公元260年,怀着一腔热血的朱士行,孤身一人踏上了西行求法的道路。自长安出发向西,一路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终于在于阗(地处今天的新疆塔里木盆地)找到了《道行般若》的梵文原本。因受到当地各种阻挠,直到282年这部梵文《道行般若》才被他的弟子法饶带回洛阳。而他自己却被滞留在西域,直至八十岁病故,终身未能回到故乡。
朱士行虽然没有越过葱岭,甚至在今天看来他都还没 “出国”,但忘身求法的他却成为西行求法路上无数老男孩的精神偶像。后世亦认为其是中国汉地僧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佛国记法显西行》剧照 (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行路上年纪最大的热血老男孩——法显
继朱士行之后,东晋时期,又有一位热血老男孩踏上西行求法的旅程。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法显。
法显西行时,已经是六十余岁的高龄了。和他同龄的普通人都已经在家含饴弄孙了,但他却做了令后世无数热血老男孩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从长安出发,一路经中亚入印度,游历了近三十个国家,耗时14年。在辽阔无垠的沙漠里,没有指南针,只能靠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没有向导,只能靠死者遗骨来分辨道路。到达印度后,年逾古稀的法显还坚持学习梵文、抄写梵文经典。
热血老男孩总是敢于冒险的,归国时,法显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归程——海路。他带着抄写的经典,从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搭乘商船归国,一路忍受狂风暴雨的袭击,捱过粮、水断绝的困境,终于于公元412年抵达山东牢山。他撰写的《佛国记》成为令后世敬仰的重要著作。
玄奘西行的事迹妇孺皆知 (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行路上最著名的热血老男孩——玄奘
继法显之后,中国又掀起了一波西行求法的热潮,但广为后世所知的是唐代的玄奘法师。
玄奘,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但真正的玄奘西行,没有唐太宗的亲自送别,也没有武艺高强的徒弟沿途保护。有的只是官府的海捕文书,漫无边际的沙海和凶险无比的旅程。
公元631年,一路艰辛的玄奘终于抵达佛教圣地——王舍城,进入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并被尊为那烂陀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公元645年,在西域各国帝王的接力护送下,玄奘携经律论520夹,657部返回大唐。归国的玄奘受到了空前的礼遇,洛阳都城的百姓罢市夹道欢迎,唐太宗亦亲自召见玄奘,并请其入住长安弘福寺翻译佛经,并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把古代佛经翻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他根据求法路上的经历所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当时古印度和中亚史的最重要的著作。
义净选择了一条和先辈们不同的道路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不走寻常路的热血老男孩——义净
对于后世的热血老男孩义净来说,同时代的玄奘,以及之前的法显、朱士行等前辈的事迹,无时不刻不在激励着自己。但他决定选一条跟先辈们不同的路——从海路前往印度求法。
公元671年,义净从广州乘波斯商船前往印度。在印度,他瞻仰圣地,访师求经,追随先贤脚步,拜访那烂陀寺,并在那烂陀修习十年之久。685年,他离开印度到室利佛逝国,居住了7年,从事经典翻译和撰述。694年,义净乘船回到广州。义净在印度和南海巡游求学25年,经历30余国,带回梵文佛教典籍近400部。他所编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研究7~8世纪的印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宗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些老男孩们怀着一腔热血,挥别故土,远赴异乡,只为同一个梦想:赴佛陀圣地求取经典。他们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唱,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热血老男孩踏上西行求法之路,这一浪潮一直持续到宋代才渐渐消弱。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有梦想的老男孩的接力下,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