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月冉
一早,朋友圈满屏的消息都在提醒笔者,今天是盂兰盆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因要斋僧道、祭祖先、超度亡魂,民间将之称为鬼节、七月半,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则称盂兰盆节。
一
盂兰盆是“解倒悬”之意,这个好听的名字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通过修炼得到六通。为了报答父母养育深恩,就用道眼遍观世间。结果发现,逝去的母亲堕入了饿鬼道,备尝艰苦。目犍连大惊,立即用神通将饭食送给母亲。谁知,母亲刚准备将饭送入口中,便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无法入口。目犍连见母亲如此痛苦,自己又不能施救,悲痛流泪。立刻去向佛陀求救。
佛陀说,你母亲罪业深重,凭借你一个人是不能救他的,必须依靠十方僧众的力量。
目犍连恳求佛陀告知,如何借助十方僧众之力。
佛陀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可以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然后依仗十方僧众的道力将母亲救出。
目犍连欢喜的谢过佛陀,并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救出了母亲。
佛陀还告诉目犍连,从今以后,凡是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供养众僧,为现世父母增福延寿,超拔过去世的父母离苦得乐,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在当时的中国广为流传,在唐宋年间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和目连救母相关的画和戏曲。而经中说讲,在七月十五日斋僧供佛以报父母的思想也被更多人接受,进而形成了盂兰盆会。
二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设坛供僧。《佛祖统论》记载,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通过梁武帝的提倡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参与营盆斋僧供佛。与梁武帝同时期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详细描绘了我国南方百姓举行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三
隋唐的安定繁荣,令佛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是日,威严浩大的皇家仪仗队穿城而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争相献盆供养僧伽,整个都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唐玄宗时期修撰的《唐六典·尚书礼部》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国家大寺,如似长安西明、慈恩等寺……(皇室)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女皇武则天本身就十分亲近佛法,她写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四句偈,至今仍被刊刻在经文之首,作为开经偈。
对于盂兰盆会,她自然也极为重视。据《旧唐书·杨炯传》记载,公元629年,武则天就曾与百官共同操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盂兰盆节。当时,武则天不仅敕令向各大佛寺分送盂兰盆进行供养,还于七月十五御驾亲临洛南门,与文武百官共同观赏盂兰盆会。百姓夹道相迎,人头攒动。无数文人骚客云集都城,吟诗赋词,赞颂盛会。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便在当场做了一首雅丽的《盂兰盆赋》,献于武则天。
会昌年间,唐武宗下令强行拆毁佛寺,并且勒令大批僧尼还俗。这对于佛教虽说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但经过数百年的浸润,佛教的影响已经深入民间。
当时的日本僧人圆仁远渡重洋,前往长安求学佛法。他的著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一段关于唐武宗的记载,很好的佐证了当时盂兰盆会在民间的高度普及和认可。
会昌四年,即公元844年,唐武宗敕令京城各大寺院供养大量名贵花草、药草,并将这些花、药尽数拿去兴唐观祭拜天尊。七月十五那天,天子驾临兴唐观,召集百姓前往共同观赏花药,祭拜天尊。被勒令前往的百姓们纷纷抱怨:“夺佛供养祭鬼神,谁肯观看”。
综上可知,唐代盂兰盆会主要以供佛斋僧以表孝思。宋代时,与道家、民俗相融合,逐渐淡化了供佛斋僧的本义,进而演变为荐亡、超度的“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