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懿法师:佛教助众生离苦得乐 是最殊胜的公益慈善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这是无比殊胜的。而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佛教与公益慈善,我认为佛教的公益慈善应该将重心放在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救济,第二精神得到安宁,第三获得灵魂的解脱。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身心自在才是最大的公益、最大的慈善。佛教与公益慈善是个大标题、大话题,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就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佛教的公益慈善跟其他教派,其他宗教,以及无教派的慈善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衣食住行。佛教讲慈悲为怀,当遇到困难、灾难时,佛教就会倡议大众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向受难者提供帮助。没有吃的,就设法给他们食物;无家可归,就给他们提供住宿;没有生活来源,就设法给他们安排工作。本着慈悲为怀的菩萨精神,帮助受苦众生。

  第二、生老病死。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是将慈悲和智慧运用到生老病死中。

  佛陀教导世人要修习佛法应对生老病死。生,比如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就是利用药师琉璃光如来安世人之心,让他们生的快乐、开心。老,老的时候就修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往生咒,这样他们面对时间的流逝时,就不会恐惧、牵挂和伤心无措。病,病的时候就要修禅。通过禅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修四念处。比如泰国的“动中禅”,中国的《六祖坛经》,六祖禅。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通过禅修将祖师大德的大智慧告诉世人,让他们在生病的时候能转变自己的心念,来调节病痛。比如说肚子痛了,就不要一直想着肚子痛,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令人愉快的事情上,通过念头的转换,肚子的疼痛就会减轻许多。死,就要告诉世人修习《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告诉他们本来就不生,所以不灭的道理,让他们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心灵安宁。

  第三、慈悲喜舍。佛教把慈悲喜舍应用到公益慈善中。慈悲喜舍,什么是慈悲,观音菩萨表慈悲,大慈利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那如何利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呢?我们每一个众生都生有八苦,身有四苦,所以要帮助世人获得离苦得乐的方法。要用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来帮助他们,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毛病,佛陀就有八万四千种智慧来对治众生的习气、毛病。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找不到婚姻,为什么两公婆会吵架,为什么生不出小孩,为什么赚不了钱,为什么工作不顺意,为什么经常打官司,为什么学佛越学越迷,越学越没有智慧?像这些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佛教都能教会世人消化应对之法。这个是比直接给人钱财接济更重要的慈善。并不是说铺桥、造路、建学校这样的公益慈善行为不好,但心灵的救济更重要。让每一个众生获得物质、精神和灵魂的解脱,这才是佛教的精神,才是最殊胜的公益慈善。

  第四、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教导我们要发大悲心,要发菩提心,将佛教的思想弘扬到世间。告诉世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尤其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伦理道德方面却亟待提高。所以要告诉世人因果规律,不要什么事儿都乱来,什么事儿都敢做,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现象。我们不仅要告诉他们因果的规律,还要告诉他们超越因果的方法,就是修佛法。让他们转恶为善,转迷为觉,转凡为圣,转因向果,促成社会稳定和谐。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公益慈善。

  第五、贪嗔痴疑慢。所有众生都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贪嗔痴疑慢。如果我们能够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离苦得乐,身也自在,心也自在,身心都自在,那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公益慈善呢。佛说所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分中的戒定慧可以对治贪嗔痴。那疑和慢怎么办,疑就是怀疑,慢就是傲慢,所以要将六祖大师,禅宗的正法眼藏三十三祖的“无相忏悔,灭三世罪”告诉大家,以解决愚迷、骄狂、妒忌三大罪。三大罪,《六祖坛经》讲的很清楚,就是要破愚迷,破骄狂,破妒忌。我们应该把中国人在佛教里面唯一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推广给全国人民,借以破除贪嗔痴,来解决愚迷、骄狂、妒忌三大罪。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德无量的慈善。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