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看虔心 不在“头炷香”

2012-11-19 09:18  来源:中国民族报

  近些年来,宗教世俗化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宗教的商业化。每当春节或一些重大节日来临,许多古寺名庙盛行拍卖高价“头炷香”,而烧高价香者居然络绎不绝。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烧头香”又叫“烧头炉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也即信徒赶早到寺庙、道观或神祠,争取烧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烧头炉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盛行。而至今日,演变成烧高价香的情况已经越演越烈。然而,高价烧的头柱香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在佛教界并没有烧第一炷香的教义规定,这只是信众基于历史文化遗传下来的心理因素的外在阐发。中国佛学院行空法师认为,烧香是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受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产物,尤其是受传统的宗族祭祀文化的影响,这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解释是符合佛教的内涵的。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对于自身而言,则意在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佛教信徒企望借助烧香来和不能谋面的佛菩萨达到一种交流和沟通。至于争烧第一炷香,则更多的是信众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他们多认为烧第一炷香表示上香人对佛的重视程度和虔诚,并且第一炷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福运。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之久,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程序。

  北普陀寺的妙忠法师则从另一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法师认为“头柱香”对于信众来说是一种信仰需求,佛教讲究的是随顺引导的原则。烧香能表达对佛陀的尊敬,也是佛法。当然信徒争先恐后地在新年花高价买第一炷香是不必要的,但他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烧香最主要是看心态,即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烧香礼佛,更何况佛教敬佛方法众多,只要虔心敬意,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讲师惟善法师对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烧头炷香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尤其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愈演愈烈,其中反映出了一些中国习俗的因素,但就佛教而言并没有烧高价头炷香的说法。

  一些人会说拍卖头炷香所得的资金最后是用来做扶贫助学的慈善活动,这样虽然过程有待商榷,但究竟本意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惟善法师认为,即使是做慈善活动,这种形式也不是很好的方式,环节上就有失妥当之处。事实上是可以找到一些更好的方式的,比如直接建立基金会。换个角度说,即使烧头炷香所得的钱被用来做了慈善活动,但是从佛法上讲,烧头炷香的人是一种交易的功利心态,出发点在于认为头炷香能给他们带来好的福报,并非自愿来做慈善,这在程序上也是不对的。

  惟善法师说:“佛教应该用精神引导社会而非金钱,寺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讲经说法的地方,以此引导人们走上正路,而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应该明确定位、分清主次。所以寺院、法师应该主动地对信众进行精神引导。现代生活中,人们贫富差距以及因工作、行业等等产生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越来越显著,社会越是这样,佛门净地就更应该为人们提供一块平等无差别的心灵归属地,不搞等级差别,营造平等的气氛,使人产生平和的心态,这才是信众真正需要的心理依托。保持宗教的纯洁性,这更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而不是将宗教做成产品,在宗教场所追求功利,搞商业化、经济化。”

  对于信众而言,认真学习佛法,虔心修行才是更重要的。居士张某坦言自己对于烧头香的认识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几年前刚信佛教时,非常想烧头炷香,那年大年初一,不到4点就到了北京八大处,但是还是没有烧到,非常失望。但是学佛几年来,看了许多经书,听了许多高僧的开示,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烧头柱香变得不再执着和强求。他认识到烧香好,但是也要看以什么心去烧,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如果烧香是为恶业,就算年年烧头香也是完全没有用的。佛教实践众多,不烧头香,打坐、诵经的也可以,不必过于执着。

  

关键字: 头炷香 烧香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