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要去除习气、调伏自心,学习如何对治自己的心态,一次改不过来,二次、三次持续地改进,只要真正下定决心,就一定没有困难。 我常强调“调心”,因为心调好了,自然语言行为就会表达出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平行,所以起心动念,对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影响深远。 有人会说:“心不好,别人又看不到。”其实经常累积坏的念头,很自然地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脾气就是累积而来的习气,遇见不顺心的事,就会表现出不好的脸色,说出不好听的话。 例如“发脾气”就是累积而来的习气;只要看到不顺眼的事,听到不如意的话,就会表现出不好的神情,这都是习气。如果任由习气积累,不当的起心动念,也会变得理所当然。 有位慈济委员曾分享,诉说自己婚后二十多年过的痛苦日子。她的婆婆受的是传统礼教规范,认为“查某人憨憨地呷,憨憨地做就好(台语)”,彼此观念的落差及代沟,致使婆媳之间产生摩擦,而先生的大男人主义,不懂得温柔体贴,更让她想放弃婚姻。 后来一位慈济委员带她走入志工的行列,她亲眼见到种种苦难的众生相,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其实很好,不愁吃穿、生活无虞,却自我折磨得几近发疯。尤其当她看到“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这句静思语时,更犹如当头棒喝。 她也曾自我反省,尽管很想做个好媳妇、好太太,却常常爱发脾气,说话直接,不替对方着想,心中更是充满怨气,而常常觉得:我比较有理,有理为什么不能解释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