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法”是脱离僧团统理的理由么?

2013-05-31 15:31:13  来源:大公网佛教

\

  中国佛教信仰的政策,已落实近三十年,一些汉传佛教信众的综合素质,尚处于亟待提高的状态。这里,“信仰构建与成长的时间”虽然也是一个问题,然而也有些情况,是与时间无关的。其中颇为狡诈的,是一些‘佛弟子’以‘四依法’作为‘脱离僧众统理的理由’的辞令,冒乱佛语,颠倒视听,误人最深!

  四依法,原为"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本是以三宝及师僧善知识为中心的求法智慧,而今,它被一些人延伸成了脱离师僧善知识的口头辞令。对于佛教的信仰而言,脱离“僧”的统理,与世俗家庭脱离家长、政治上脱离国家领导的性质,是类似的。当今社会的很多人,不理会佛教传统的需要,不去理解“僧”在现代佛教社会的“住持”意义,甚至否定“僧”在现代佛教社会的“住持”价值,他(她)们以自我价值为中心,奉行一种精神世界的自由市场信条,以五花八门的价值观,自私地曲解佛陀亲宣的“四依法”。“”

  其一,关于“依智不依识”。有两个依止的层次:外依师僧,内依正见。外依师僧,是由"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发展出的"依托师僧对于个人的直接教导作用";内依正见,仍以师僧正见的确立经验为依准。因此,"依智不依识"的两个途径最终都指向了师僧善知识。若无出世经验的师僧为我们作指导,转识成智的利益将绝难产生。

  其二,依法不依人。释尊昔年舍命罗刹前求半句解脱偈,舍命之诚何执说法者身相?何期今日师门颠倒,一票白衣人等大叫依法不依人,庸俗心中大起机疑心,竟推其"居士法师",广求僧过钟情谣传不舍其烦、自己作恶也不觉得有什么,却容不得他人犯过,稍有所疑必弄他天摇地动乃能大快,即或毫无发现也总有一种他人已犯的惦记不揭不快。正如丰子恺居士当年在西湖边依止弘一法师时,常见有居士参访弘一法师,他们之间闹矛盾时,用心“阴”、说话“损”、下手“狠”,丰子恺不得不保持者与他们的距离。

  其三,依义不依语。有些人以长期耐受伦理压势情绪叛逆外求奇迹,梦想起越三宝直取无师之果,以谋求"语背后的义"的意图,竟自先废了"载义的语"及"施语的师",此即人性劣根中的颠倒取舍习性,甚或将依义不依语用为使人舍他投已的江湖晃子。当师僧三宝带来佛法后,不滞表义更求深解,才堪称"依义不依语"

  其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些人将"对于了义的关切"的概念直接偷换成"对于师僧的否决"!虽然"了义"确为真实皈依处,但能亲证的了义才有价值,它胜于空洞概念说词上的了义,这是法称论师宣称的因明要义。“能亲证的了义”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阅历与经验决定,选择岀世的阅历与经验,要以师僧为归止方能逐渐产生故必须依止僧。

  不知从哪天开始,三宝所依、且为众生解脱大业所系的“僧”,猛然成为教外媒体隐喻暗讽的焦点,也成为某些‘佛弟子’所认为的"四依法"的障碍。审视佛陀四依法实质,从无"脱离僧宝统理"的明示或暗示。在这祖庭秋晚、法席不振的末运之际,自称‘佛弟子’而全无“法弱”的同情与忠诚也便罢了,而竟一再要将“四依法”衍化成为"背离"僧众的“法”柄,是何理由,难以澄清。守培法师云"世间君子少而小人多,只恐君子学小人,不怕小人学君子"!恐怕,他们真的是"要令君子学小人"吧?!

  守培法师言:君子道难,终身学而不成者亦有之;小人道易,不待学而成者亦有之;君子道难故君子少,小人道易故小人多;君子道胜则天下平,小人道胜则天下乱;是故只恐君子学小人,不怕小人学君子!当今一票恶业莽夫,起西风反压东风之颠倒,见君子求道难则拼命毁呰诸君子,恨不能尽天下君子都不学君子,而改作人人学小人之道,乃能大快!

  何其颠倒之极!很难理解,他们信仰的是什么?
  (作者:明贤法师)

关键字: 四依法 脱离僧众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