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体验上,戒律的目的就是让人过简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问题都是出自于复杂、混乱的生活方式,过度的消费使人和自然都过渡透支,使人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现代人的生存成本很高,幸福成本很高,欲望过多难以知足,人想要过的幸福就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出家修行的僧人就是要过简单的生活,不去贪着。而没有贪着便是解脱,一般减少贪着的方式有远离和超越两种。而戒律就是通过一些规则、制度来防非止恶,禁止邪法从而达到远离贪欲执着,以获得解脱为目的。
在僧团管理上,佛教的三纲制度有其独特之处。“寺主”、“上座”、“维那”三个职位分别独立的担当着僧团的事务处理、道德教化、公正监督三方面内容,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制约,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佛陀制定的戒律在僧团中成为共同遵守的制度,起到了维护僧团秩序、利益和清净的作用。
僧人通过持守戒律实现了解脱的“个人体验”和有序的“僧团管理”之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尊重,进而才可以去教化众生、教化社会。戒律在这些教化过程中起到了防非止恶、和谐清净的作用,若没有实现前面的两个作用,那么在社会教化上,戒律只能沦为简单的理论说教,没有说服力,很难发生作用。
在对戒律的认识和遵守方面,我们僧人为戒的精神要立足于解脱的高度来理解戒律、要立足于僧团建设的高度来理解戒律,这样,戒律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而菩提戒的的持守是要在菩提心树立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不然就会很艰难。只有升起了利他的菩提心,我执才会减轻,戒律才会被持守,这种利他的过程即是破我执的过程,也是成就慈悲智慧的过程。所以当把自我修行看作是为了利他的时候,戒律就只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