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学佛公园 > 正文

热闻

  • 图片

慈诚罗珠堪布:现代人需要七大精神装备

2013-11-01 14:16:10  来源:慧灯之光

  (二)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也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则。佛对弟子的要求,就是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比较现代人而言,古代的人们算是少欲知足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可以给我们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欲望膨胀的负面影响。为了随顺欲望而无限度地消耗资源,终将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譬如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啊!我们总共只有一个地球啊!

  尽管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提倡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他们的行为非常令人佩服,但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解决地球资源的短缺,最根本的问题,是抑制人类无限滋生的欲望。所以,现代社会的人,更需要少欲知足。

  欲望的特性,就是无限度地膨胀。今年的奢侈品,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必需品,一定要拥有,否则就觉得大家会瞧不起自己。再过两三年,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欲望就像跑步机,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欲望这个跑步机的速度。如果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持续性的幸福,那也可以理解,毕竟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枯竭是后代的事情,我们暂时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当中,我们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感觉不到!因为幸福是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即使有满足感,那也是短暂的。

  比如,一个高科技新产品出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买到了,当时觉得很满足,但科技却在不断更新,不断推出一代、二代、三代等新产品,这时候,我们原以为了不起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时兴了。原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渐渐消失。

  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认真,一两年过去以后,原有的兴奋感被厌倦心取而代之,逐渐地,学佛修行也不怎么努力、不怎么认真、不怎么投入,越来越落后了。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虎头蛇尾,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猎奇心。

  所以,我们只能强制性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心。虽然“欲望是发展的原动力”的说法原则上没有错。没有欲望,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佛也需要欲望。但如果欲望过度以后,就不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反而变成了威胁我们生存的公害。

  虽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心灵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即佛教的禅定。

  (三)放下

  禅宗尤其强调放下。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都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怎么能够放下呢?这只是字面上的错误理解而已,是把放下理解为放弃了。其实放下并不是放弃,只是让我们放下对金钱、事业等任何东西过多的执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可能不在乎亲人,不在乎物质。但如果执着超标,就会带来翻倍的痛苦。

  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都有其因缘,但一切因缘的源头,就是我们自身的执着。在此问题上,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也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个信息。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观点,也与此一致:越是注重、执着、强调金钱上的成功的人,越不开心、越痛苦。在不放弃的前提下,放下不必要的执着,不但不会障碍我们的事业,反而往往会出其不意地令我们的事业更成功。人活得也会更自由、更开心、更幸福。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放下执着呢?佛教提供了两种方法:

  1、证悟

  证悟是什么呢?就是彻底明白人生的本体,世界的本体。证悟以后,我们的智慧可以升级到最高的级别。当然,不修行的人肯定对此会一无所知,因为多数现代人的内心,是非常浮燥的。在非常浮燥的生活当中,我们根本无法去开发内在的功能,也无法去提升本身的智慧。但我们还是应该每天抽一些时间去学习、去训练。人的意识在还没有被开发,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时候,会非常脆弱。这时候,物质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内心的力量。随着训练的逐步提升,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当训练到极点,也即智慧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就叫做成佛。其实,佛教所讲的成佛、得到佛的果位等等一点都不神秘,它其实就是把人的智慧训练到巅峰的状态。

  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需要这么高,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智慧稍稍提高一点点,这样就可以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压力应付自如。如果能够善用佛陀的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痛苦当中学到很多东西,人就会变得更坚强、更有智慧。佛教有一句话,叫“痛苦转为道用”,意思是说,虽然轮回世间有生老病死等无法逃避的痛苦,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轻松自如地去面对。此处所谓的“道”,与道教提到的道差不多,就是修行。用俗话来讲,“转为道用”,就是用善巧的方法利用痛苦,在痛苦中训练自己。最好的方法,是证悟空性。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但不愿意训练自己,反而想尽一切办法规避所有的痛苦。

  2、观无常

  世人总是喜欢活在假想当中,把世界、生活、人生理想化,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任何危机意识,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终究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即使每个人都不想老、不想死,只希望健康长寿,但这都是不可能的。世界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规律,我们的主观意识必须配合客观规律,如果背道而驰,不接受、不面对,就会非常痛苦。所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乃至包括微观世界中的最小粒子在内的任何东西,都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变成什么样,取决于当下的因缘,而不是由它自己决定。包括变化者本身在内,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因缘却不可能永远都是好的,有好的因缘,也有坏的因缘。我们无法预料,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比如,一个人现在是好好的,但下一个月,或再过一年,哪怕再过一个小时之后,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因为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最爱的、最执着的很多东西,都有可能在一个小时、一个月或一年以后离开我们,这都是因缘,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对任何东西的期望越高,失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用佛教的语言讲,就是修无常。若能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把握好执着的分寸,这就是佛说的放下。当然,真正高标准的放下,是明白人生的一切,都像昨晚所做的梦一样,没有任何真实的成分,要彻底地断除执着。但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我们暂时还用不上,也不可能做到。但是,只要能依靠佛陀的方法去训练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承受能力就能逐步增强。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