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嗔就是最好的供养 (图片来源:资料图)
我们可以看见这世间上,每天报章新闻不知多少人被杀或遇害,无论是暗杀、明杀、仇杀或恨杀,总离不开“瞋恨”二字;但这个“瞋恨”到底从何而来?对社会、现实人生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一、 瞋心的起因
依佛法来说,“瞋”是根本烦恼之一,又作瞋怒、瞋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又《成唯识论》中说:“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起了瞋心,那么在为人处事之时,若不顺己意就会生气、发怒,由此而引发其他种种的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这瞋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如《大智度论》中说:“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的追求与占有的心理欲望。而瞋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这样对违逆自己心愿的人、事、物,而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很大的损害及障碍──瞋可以说是修行的大敌。
瞋心对修行而言是固然是很大的障碍,若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其危害就更大了。在一切人际关系之中,小至家庭不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大至团体与与团体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争斗,造成诸多恶业的因缘,归根结底都与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瞋心的过患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瞋是欲中火,能烧功德林”,也就是说,由瞋心而引起的热恼情绪如同火一样,可以把我们积德行善而来的功德之林悉数烧尽,完全销毁。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由于人在发怒或生气的时候,情绪激动,思维就很容易混乱,此时所说所行大多不够理智,一些在平时可能很容易处理的事情,到这时就处理不好了,由此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矛盾。可是,抱怨、发怒、发脾气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华严经》说:“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常告诫我们,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说,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当我们身处逆境、遭遇恶人、被人误解或利益受到侵损之时,就要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这样我们才不致失去智慧,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根源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化解自己和对方的瞋心。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纵然生于人中,亦会得到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别人,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别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
还有,一般人认为火灾、水灾、风灾是一种天灾地变,却不知道天灾地变是由每个人内在的贪心、瞋心、痴心所招感来的。觉悟了这个道理,各人自然会慢慢地将自己内在的贪心、瞋心、痴心息灭,这个世界的戾气、怨气自然就会消除,灾难自然就会减少,风雨自然就会调顺,娑婆世界就会成为人间净土。
所以,我们要知道,瞋心不但对自己的身心有所危害,而且将来还要受到业报。就好像下面的例子:
东汉时有位安世高,他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因为看破世间的虚幻无常,所以将皇位让给叔叔,自己选择出家修行的道路。由于他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了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生的种种往事。由于和中国有缘,安世高决定到中国来游化,他带来许多佛经,并且将之翻译成中文;他的文采极高,译有多部经典。
有一次,安世高游化到江西庐山。庐山附近有个共亭湖,湖里住了一条大蟒蛇,牠常常兴风作浪,为害百姓。凡是想乘船过湖的人都必须准备好贡品去供养大蟒蛇,以祈求风平浪静;如果没有贡品,蟒蛇就瞋心大发,狂风大作,使船只翻覆、船上的人丧命。
安世高听到百姓说蟒蛇扰民的这件事,以宿命通观察,知道蟒蛇的前世是自己的同参道友,这位修行人虽然精进用功,但是瞋心、忌妒心很重,只要有一点小事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怨天尤人。因为瞋恚的业障,所以死后就堕入畜生道成为大蟒蛇继续造作恶业。
想到过去是道友之谊,安世高不忍心蟒蛇继续造业,累世受苦,于是来到蟒蛇所藏之处,为牠开示前世因缘及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且为牠授三皈、五戒。蟒蛇听了法师的开示,顿时生起起了惭愧心,实时舍报往生,不再兴风作浪为害无辜的百姓。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任何人都必须戒除瞋心,否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三恶道的苦果。一个人无论是做学问,或从事任何行业或在道业上修行,都必须化除忌妒心和瞋恚心。
四、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实在说之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灭瞋、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因此,若要做到“不瞋”,首先就要学会克制自己。
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杲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杲禅师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禅师:“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杲禅师:“慢慢再说吧!”将军无法。
有一天,将军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来礼佛,大慧宗杲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模仿着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没想到禅师竟然开玩笑,用偈语回答说:“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这话,非常生气,顿时勃然大怒,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了!”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将军确实是真心改恶向善,所以他非常用心地起早来礼佛,但是,光有一颗向善的心还不够,在不快和怒火生起之时,还要学会以慈悲的心来克制自己的瞋恚情绪,不要发火、愤怒。古德说:“当别人忤逆我们时,只要静静的省思片刻,便可以达到顺境和心胸开阔的境界。”克制瞋心的方法因人而异,其中一个颇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时间延宕法”。汤玛士.杰佛逊给这个方法下了结论:“生气时,在开口前数十下:如果异常愤怒,那就数到一百吧!”待一百下数完后,这个怒气自然就全消了。
由此可知,如何化除瞋恚心呢?就是用慈悲心,慈悲是化除瞋恚最好的良药!我们应时时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对治瞋心的最佳方法;慈悲心成就了,瞋心自然就会消除。
总而言之,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来化解,对所有恶人、坏人乃至损伤我们的人,我们都不起一念瞋恚;正如《杂阿含经》所说:“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
唯有“不瞋”,一切烦恼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五、无瞋就是最好的供养
对于不瞋、无瞋,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得非常好: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做到“面上无瞋是供养”,面容上不要有瞋恨的样子,时常保持笑容。世界上最美的是微笑,世界上最好的是布施,因此,最好的供养就是以微笑来布施。有些人以为信佛、学佛了,一定要用很多的钱去布施,用很多财富去做功德,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我们对人多一点真诚的笑容,那就是对人间最好的布施,也是最好的供养!
佛教中供养的种类很多,有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也有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养,更有身、口、意三业供养,然而,真正最上乘的供养是心香一瓣!发自我们心底的欢喜,表现在笑容上,就是最好的供养。
“口里无瞋出妙香”,与人相处说话时,没有讽刺,没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要向如来学习,口中说出的话不含讥毁讽刺,不伤害到别人;那么,言语说话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无瞋无价宝”,内心要能不轻易起瞋恨心,先从脸容上不表现瞋恨,再从口里不出恶言,然后发自内心做到没有一丝瞋恨的念头。心上无瞋,起心动念常常不忘给人利益、为人服务。心上没有瞋恨,就是无价的珍宝!
我们能安身立命在没有瞋恨的身、口、意中,身心自然柔和、喜悦与自在,那就是“不断不灭是真常”的意境了;如此要实现自在人生,喜悦生命的境界,自然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