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师
一、“三家”并弘的重要价值
汉传佛教表面上看来是八宗并弘,其实核心就是三家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从今天学修实践来看,三家并弘,非常契机。三家并弘,概括起来就是:教遵天台,行在禅宗,导归净土。
第一、教遵天台。教遵天台并不是只以所谓的天台宗立教,只信只学天台宗,其实是暗藏着以《妙法莲华经》的会三乘归于一佛乘而建立立信仰,讲一切众生学修行持都是为了成佛这一个终极目标。《法华经》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前面所说的那些都只是方便道,开权显实,唯在法华。所以教遵天台核心是教遵《妙法莲华经》。大乘行人信仰归宿应该就是《法华经》。
第二、行在禅宗。以禅入手是中国的特色。本身如来禅的禅那、祖师禅的见性在中国的禅里面是统一在一起。六祖说定慧为本,禅心三无,揭示了禅宗下手方便,依此而行,极容易找到深切的身心受用。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之特质唯在禅宗”,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三、导归净土。我常常讲,一个人有没有大乘信仰,只需要拿一根金针一验——看他有没有净土宗信仰就可以知道了。净土是什么?净土是一个归宿。如果一个大乘行者否定净土信仰,这个人绝对是一个伪大乘信者,是一个伪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讲,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净土本义,就是要告诉你净土宗不是一个单单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的“净土宗”,它是一个成佛之道。净土宗是一个究极圆满的成佛之道,它的意义绝对不是你们想的只是生到哪一处去。净土信仰是我们的归宿。
今天我们讲学佛过分强调“次第”,还特别喜欢用《菩提道次第广论》来套所有法门。但是禅宗说我接引的是最上乘利根之人,所谓明心见性,刹那之间电光火石的当下会心,要次第干什么?要次第就不是禅宗,祖师禅就是为了打破次第,所以他是圆顿之极,是第一个不论次第的法门。
第二个净土宗,为什么要设立净土宗,是因为竖出三界的法门太难了。竖出三界就是次第,怎么办呢?佛说的净土的这一部分就是讲横超,或者横出。以佛之果觉为众生因心,让我们刹那得到受用,不用你去集积资粮。靠佛的愿力,回向给我们,甚至凡夫都能入报土。净土宗是两力,自己的信力和佛的愿力,两个起作用之后刹那之间也是横超三界,这个又是一个不论次第的法门。如果非要讲次第普通人又修不起来。能海上师当时讲《菩提道次第论》的时候就讲过,圆顿是次第之上的圆顿,次第是圆顿中的次第,这样合起来修才圆满。单讲圆顿,很多人缺少实证变成口头禅;专讲次第,大家好像永远看不到漫漫长路成就之日在哪里,把这两个合起来了,好了,圆满。
二、净土本义究竟为何?
我们今天要讲三义给大家,净土的本义是有三义,哪三义呢?
第一是偏于名词性的,净土就是佛土,讲净土的时候就是在讲佛的刹土,我们娑婆世界也是净土。你说这个明明是秽土,不是,娑婆世界也是净土,关于这个问题在《维摩诘经》里面讲过,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你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发心不清净,才感得果地娑婆世界是秽土,我观娑婆世界跟色界之第四禅天自在天王的宫殿是一样清净庄严的,是因为你的心有高下的分别,不依佛慧,你才看不到。这就是佛常说的,一条河,天人观是琉璃,凡夫看是一条河流,饿鬼看是一条流满脓血的河流,三人所见均不相同,是什么呢?业感差别。这时释迦摩尼佛用脚指按住大地,与会大众全部看到自己坐在宝莲花座上,娑婆世界譬如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于是大众感叹从来没有见到如此殊胜的境界。佛再把脚一收,好了,娑婆世界又回归我们今天的样子。这就告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其实还是个净土。
《法华经》之如来寿量品说:“我净土不毁。”梵文揭示,净土就是国土、刹土的意思。这样的净土其实包含着我们佛教所讲的三身和四土。
三身,法、报、化。法身,是我们说的修摄律仪戒成就的,报身,是修摄善法戒成就的,化身是修饶益有情戒成就的,这是我们讲的菩萨戒的三聚律仪。为什么重要,因为成佛就要靠这三条,少了一条就不行,摄律仪戒不修,法身成就不了,摄善法戒不修,报身不能圆满,饶益有情戒不持,化身修不圆满,所以三聚净戒和三身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四土,按照唯识宗的讲法,法身成就的是法性土,报身成就两个受用土,自受用、他受用,第四个就是化土,变化土,度众生用的。
第一个法性土,又称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为身。法性土,即理土。此身此土,体无差别,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也就是说理土是以绝对真理作为他存在的依据,这个土是什么样的呢?根本是无土之土,无土是说他没有任何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处所,但无处不在,无法不是。
第二个所谓的报土,也叫受用土,有两种:一是自受用土,又称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实报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二是他受用土,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实报土,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
第四个土,变化土,也叫变化身依变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他是因为大智慧证得之后神通无碍,他因为有大智慧,所以生死无碍。但是他却不愿意安住在享受的涅槃境界里面,他的大悲心策励他必然要入生死,度众生。所以度有缘众生,化现各种佛土,或者殊胜,或者下劣,或者清净,或者杂秽,或者大或者小,这是变化成就。我们娑婆世界可以说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变化土。因为他是为了度我们这一类有缘人示现的。
第二是偏于形容词性的,是清净的、庄严的、殊胜的佛土,这是大家知道最多的。
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严净国土,庄严国土,这样的一个含义,这是偏于动词性的动宾结构,是一个短语,由动词加上他的宾语组织而成。“净”是个动词,是使什么什么清净,使什么什么庄严,土呢是国土,这是一个动词加宾语,这样的一个词在《无量寿经》的卷上就说“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
三、如何庄严佛土?
如何庄严佛土,如何庄严佛土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答案,按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之专门有一品叫“净土品”。大家在读《摩诃般若经》的时候肯定有这个印象,这一品专讲菩萨修菩萨道,或者成佛道如何来净佛国土,这一品非常有意思,你一看就发现原来《般若经》中讲和《净土经》中讲完全一致。有学者说,净土思想是从般若思想而来,这个观点也对也不对,他们很死板,怎么个死板法呢?他们说一样东西,一定是说他是子他是孙,他是爷爷他是父亲,他其实不知道有些地方是属于共通的,没有父子关系,是兄弟关系,是一个思想的不同分支。我们一定要讲大乘的从始教开始,再讲方等,再讲般若,最后到圆教。总以为一定是一二三四先有后有的关系,那么你们想想现实社会生活,你今天要吃辣的,他要吃酸,他要吃馒头,他要吃米饭,我们一个食堂,连这些义工阿姨都能够同时间给你做出符合南方人、北方人、四川人、广东人能吃的这么多的口味的饭食出来,谁规定了一定先要煮粥才有干饭,吃了干饭再煮面条再蒸馒头呢?谁规定的?你非要说,某某某就是它的延伸,它的发展,它的继承而来,哪里是这样的呢?只不过是佛说法对机,出现一个什么情况,此时众生根基需要这个法,他就强调多说,显得此显彼隐,换一个时间,是彼显此隐,大显小隐,小显大隐,显显密隐,密显显隐,只不过在特殊的时节因缘上,佛强调的略有不同。
如何严净庄严佛土?就按《般若经》说的这样做。这样的论述在般若的经典里比比皆是。如《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光赞般若经》卷二、《大般若经》卷三九三至三九四、卷四七六、卷五三五至五三六等等。净土类经典自不待言。这些经典的共同特点,即诸佛菩萨并非以成就自身为目的,庄严佛国目的是利益众生,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庄严清净而使众生安住的世界。所以我们讲,净土之行即是成佛之行,净土之道即是成佛之道。发菩提心就是成就净土的根本。原来我们讲了半天发菩提心,他可以跟净土有紧密的关联。他跟净土不是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落脚点就在这里。
十个字教你认识菩提心——目标:成佛;目的: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