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到底应不应该收门票,这个问题考虑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最近由于少林寺的一起官司,再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理佛修行的地方,为什么非得收钱呢?信仰这种东西,怎么能用物质来衡量呢?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
前几天我们说过,河南登封少林寺,把景区管委会告上了法庭,索要被拖欠的门票分成,少林寺的几名僧人,甚至是拉着横幅质问,门票的70%去哪了?这不,官方出来回应了,管委会的一名官员说: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都是出家人,能花多少钱呢?而这个观点,又遭到少林寺一方的驳斥,他们表示,景区强行把少林寺圈入,“断了少林寺走了1500年的路”,导致信众无法自由入寺,香火布施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只能依赖门票分成、来维持生活。
双方你来我往,为了一个“钱”字,真是剑拔弩张啊。少林寺觉得,庙产和人事,都应该由僧人来掌管,但是在官方看来,少林寺作为文保单位和旅游景点,土地和房产都是国有,政府有权进行规划和开发。之前为了提升少林寺的周边环境,拆迁改造花了超过10亿。政府掏了这么多钱了,现在要求他们把主导权让出来,行吗?
其实这个事儿,事先商量好的话,没必要弄得这么难堪。政府出钱,寺庙出人出地方、为游客提供服务,双方应该是合作关系,联手挣游客的钱,我们也认了。现在倒好,寺不像寺,出家人不像出家人。管委会也挺狠,明知道老百姓看不惯少林寺积极入世的商业化,就专往这个软肋上扎,说“出家人要钱干什么?”可你们也不想想,到底谁在拿出家人做噱头呢?是谁把少林寺文化看成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资源?又是谁当初跟少林寺签署了门票分成协议书?
客观来说,少林寺的诉求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一起合同纠纷,白纸黑字,拿到自己应得的,法律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可少林的身份不一样啊,这不能当成普通的民事诉讼来看。咱先不说出家人要钱干什么,出家人这要钱的方式,也够让人看不过眼的了。以前是化缘,现在是拉横幅,这还算僧侣吗?有不少网友质疑少林的动机,说他们状告地方政府,出发点并不是要还佛门清静,而是想继续商业化、并在商业化的进程里分得更大的一杯羹。所以不管官司是赢是输,少林,早已经不是那个“碧溪锁少林”的少林了。
说这话的,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有没有道理,咱对比着看。云南的盘龙寺,前段时间也是引发多方关注,他们贴出告示,称政府要将寺院商业化、公司化,扰乱了寺庙正常秩序,所以暂时闭门谢客。大家这才得知,“禁止在寺内进行商业活动”,是盘龙寺的“千年清规”,也正是因为这份纯朴和自然,盘龙寺广受游客青睐。看看人家,没卖门票、没有“零距离体验”,一样不扰出家人清修;再比如,辽宁的大悲寺,僧人过的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仅靠香火维持,绝不收门票。
但也有人说,其他的寺院或许可以,放在少林,不现实。1981年释永信刚来少林寺的时候,这所千年古刹一片破败,十几个和尚靠着28亩地过日子,正是凭着电影《少林寺》的东风,才开始“商业化”之路,这才有了今天这番景象。没有大家痛恨的商业化,可能也早就没有少林了。想想确实如此,或许大家唯一没能料到的,是他们竟然能在商业化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远。老话说一条道跑到黑,少林的僧侣们也打算这样一根筋,顺着这条不归路,一路狂奔而去吗?
这方面的翘楚,除了北少林,杭州的灵隐寺也是“业界精英”。想进寺,得先花45块钱,买飞来峰的门票,然后再另花30块门票钱。真是来不及了。前段时间,全国假日办被取消,而国家宗教事务局,也缺席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大家就猜了,这是否预示着,宗教寺庙将淡出商业旅游的范围呢?有专家表示,还真有这种可能;佛教界也早就提议,寺庙应该像博物馆一样,免费向公众开放,可最终受到了冷遇。以后到底收不收、收多收少的,目前谁也没有个准确的说法。现在只希望这场出家人和地方政府的纠纷,能尽快有个了断,本来是念经的嘴,为钱而叨叨个不停,实在是太难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