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法师与落马前的南京市市委书记杨卫泽 (图片来源:资料)
最近半个月,南京玄奘寺方丈释传真的微信朋友圈异常热闹。每隔两三天,他会在朋友圈发一张小和尚指着自己脑门的图片,预告这天“继续揭秘杨卫泽密集去寺庙”,然后自己在评论中回忆南京往事,最多的一天连发27条。一切都源于杨卫泽落马后凤凰网刊登的一组照片,这组图片说杨卫泽落马前曾多次进寺院,其中有两张,正是释传真陪同着杨卫泽。(1月30日南都网)
官员落马之后,媒体们总是能挖到他们背后各种“八卦”,有的官员与一些宗教人士“暧昧”的联系,总能成为茶语饭后的谈资。当然,这样的场景让人很容易产生联想,官员们究竟为了“私事”还是“公事”而来?
不管官员什么原因前来寺庙,身旁总少不了僧人的陪同。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僧人的生活清净不了,常被官员所扰?僧人多为弘法布道之士,无需在道德层面怀疑他们,毕竟时代变了。可是问题在于,寺庙实在承载得实在太多了,对于地方政府,寺庙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在政协看来,寺庙承担着参政议政的职能;在宗教管理部门看来,寺庙承担者落实宗教政策的职能;在民政部门看来,寺庙承担着慈善救济的功能。僧人与政府的关系实在密切,与官员怎能不熟悉,怎能走得不近?
当然,僧人的生活被打扰,还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地方的经济开发,寺庙就成为了旅游部门的“肥肉”。圈地、收门票、开公司、承包……成为寺庙的发展“新常态”。而原本与寺庙没有多大关系的园林、国土和外事部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也纷纷参与到寺庙的管理中。原本属于世俗之外的清净之地,受到了各方利益的关注。原本独立的僧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俗关系,不仅被打扰,处理宗教事务也顾虑重重,处处受到掣肘。
寺庙不是公司,更不是宾馆饭店,僧人的生活理应远离商业。按照现代社会角色的观点,寺庙不是一个提供物质产品的单位,而其主要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精神产品。对此,政府部门应该看清楚寺庙本质的功能,应正本清源,把佛教的事务交还给僧人自己处理;僧人本身也要讲求真实不虚,少言一些怪力乱神,少把香火异化为单纯的买卖,污染寺庙的人文环境。
寺庙的出路非常明确,社会处于转型的今天,人们的内心极度焦虑,正好为寺庙转型找到了切入口。不妨以法布施为载体,让寺庙大显身手。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人们免费提供心理舒缓。另外一方面,可以为是社会提供一些慈善产品,比如失怙儿童的照料、孤寡老人的救助。当然,具体做法,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应当建立准入标准,应当弘扬社会向善的力量。
作为僧人,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特别是寺庙的管理者,要知道寺庙的本来使命,守住其社会角色。但也可以随着社会发展,形成不同的门派,但僧人还须以施乐拔苦、开启智慧、普度众生为怀。如此,佛教才能变得更为纯粹,僧人的生活也不至于被世俗所打乱,岂不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