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六祖惠能的参禅故事 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 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称为“东土五祖”。后来道信、弘忍之禅法,称为“东山法门”。其实,禅宗发展到“东山法门”之时,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创立。五祖弘忍门下,出现了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是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第六代祖师,世人称为“六祖”。 惠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因父亲贬官徙居岭南。他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有一天在市上卖柴,听到一客人在读《金刚般若经》,听后若有所悟,久久不愿离去。后听客人介绍弘忍在湖北黄梅冯茂山传法,遂投奔弘忍学佛。初见时,弘忍问他到此干什么,惠能说:“为了成佛。”弘忍见他是岭南人,穿的又是当地土著人衣服,对他不以为然,认为他怎么能成佛呢?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的区别,你我虽地位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于弘忍正是主张人人佛性平等,因此惠能的回答深得弘忍的欢心,于是便将他留下。惠能在弘忍门下踏碓舂米,劳动之余闻经听法。八个月后的一天,弘忍为确定继承人,命弟子每人作一偈。当时,寺中一致看好大弟子神秀。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虽在碓房干活,但也在思考佛教解脱之理。当他听说神秀已写出偈,听人读后,当即也作了二偈,请人写在壁上。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一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从佛教的空观立场来看,显然惠能比神秀高明,理解透彻。因此,惠能被弘忍选为接班人,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禅宗六祖。惠能在弘忍死后两年,公开身份出来讲法。后到曹溪讲经说法38年,其间,武则天、唐中宗诏谕他入京,惠能均一一谢绝。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惠能去世。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追谥为“大鉴禅师”。 二、敦煌《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全名《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作为禅宗南宗创始人惠能说法的记录,是流传至今最重要的禅宗文献。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个《坛经》抄本,只有现存于敦煌博物馆的这一个最具代表性,大约抄写于9世纪后半叶的敦煌张氏归义军时期。这个抄本是一个禅宗文献选集,除了录有《六祖坛经》外,还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南宗定邪正五更转》歌辞一首,《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种禅宗著作。惠能有弟子行思、怀让、神会、法海等40多人。惠能去世后,弟子法海集惠能言行编为《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里,惠能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认为“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宣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顿悟”,即无须经过长时间修习,只要掌握佛教的“真理”,便可突然地觉悟。惠能在南方传教,人称南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北方传教,人称北宗。后来,由于惠能及其弟子的大力宣传,也由于南宗的教义更切合人们快速成佛的心理,南宗逐渐正统,成为影响最大的的宗派。禅宗自惠能以后,发展颇盛,经唐宋分为“五家七宗”,后来经元明清,至今不绝,并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国佛教最具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同样,《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重要著作,在佛教发展史及中国思想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敦煌名士保护《六祖坛经》不遗余力 敦煌博物馆的《六祖坛经》抄本,从发现到被学术界利用和研究,其间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在这个抄本的两个空白处,原藏者留下了发现抄本的时间和地点:“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八日获此经于敦煌千佛山之上寺。任子宜敬志。”上寺在莫高窟南端,距藏经洞约有一千米。1935年农历四月初八,敦煌名士任子宜先生在上寺发现了这本《六祖坛经》并保存了下来。1943年、1944年,著名历史学家向达两次来敦煌考察,在任子宜处发现此本,全文抄录。并写有《西征小记》一文,详细介绍了了这部《六祖坛经》,还进行了校订。后在文革中,任先生家中被抄,《六祖坛经》下落不明,后碾转被敦煌市博物馆收藏。1983年,著名学者周绍良在敦煌博物馆的展柜中发现了这本《六祖坛经》,回京后派人拍照。至此这本《六祖坛经》才重新回到了学术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