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 “皈依”二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归投,“依”是依靠、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以称为皈依。皈依不是佛教的专有词汇。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为皈依之列。但是如果从皈依的究竟真义来说,凡是不究竟、不可靠、无常变化的信仰与信赖,或者让自己不能得到究竟安稳处的信仰或信赖,都不能称得上是真皈依。比如投奔有权有势的人,依从有神通的外道、或自然界的某些神灵等。虽然依靠这些对境,有时可以让人获得暂时安乐,但他们终不能让人离诸众苦,不能让人得到究竟的智慧从而从无边的生死中解脱。 佛教的皈依有两重含义: 1、皈救,即依怙、依托、依仗、救护等义。生死无常、轮回极苦,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常变幻的未来。在生死苦海中,要想远离诸苦怖畏,我们应皈依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的无上究竟皈依处,即世出世间最为稀有宝贵的三宝。由了知苦集灭道,通过三十七道品、八圣道修行而超越诸苦,证涅槃而度众生的伟业,唯有三宝乃能成办,唯有三宝是我们究竟的依靠。只有皈依三宝,才能让我们这些迷失自家本性的生死浪子,步步返回自己真如本性的家园。 一切众生虽具足佛性及如来智慧种性,但这只是本具的因性,要圆满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功德,需要我们首先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坚定无疑,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断除妄想执着,断尽客尘烦恼,才能证得。这就犹如金矿要经陶冶锻炼,乃成纯金。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依仗如来救护威力,依靠四圣谛等诸法性力,依随贤圣僧宝教导和接引的力量,才能到达涅槃彼岸,成就菩提圣果。 2、皈向,即皈向如来的智慧法身。《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种性。如《涅槃经》卷六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具有三宝性,若能断除客尘烦恼,“则见佛性,成无上道”。所以皈向即是回过头来认识自己身心中具有的佛性,以此正因,最终趣向自性清净的涅槃,成就如来自性清净法身作为究竟胜果。 皈依的对境 从理体上来说,皈依僧宝即是皈依全体的佛法僧三宝。 理体僧宝虽然很抽象,不好理解,但是它却是究竟皈依之处,是僧宝的究竟功德。如果没有证悟,凡夫是很难理解理体僧宝的意义的。但是通过皈依和敬信事相僧宝,僧宝的究竟意义最终会显现。事相僧宝中,化相僧宝只有佛在世时才能见到,所以佛灭度后,我们应依止住持僧宝修学。 佛灭度后之大小乘僧伽,如法如律行六和敬法,和合共住,世代相传,护持正法,利益众生,皆属“住持僧宝”所摄。 太虚大师于《佛教人乘正法论》一文中云: 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 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 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 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 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宝污卑,佛法衰替,是故独以僧为住持——住即居住不迁之义,持即任持不失之义。 又云: 具僧相者,即具律仪:此犹儒家礼乐未尝不美,以无住持部众,故只空言而无实事——盖礼乐依群众而存,离群索居则无礼乐可言;国家礼制因事变迁,时异俗殊则难固守。唯集自由信行部众,始可新故相传,住持佛教。有此住持部众,故律仪相不致隐没。传戒讲经,坐禅设斋,皆与礼制乐器相应……而令正法久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