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 核心提示: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研讨会从5月24日的净慧长老追思座谈会揭幕,5月25日上午论坛正式开幕,从25日下午开始,与会学者分为“净慧长老佛学思想与生活禅、北朝佛教、北方禅宗与寺院”三个分论坛,共举行9场专题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整个研讨主题分为:深切悼念净慧长老圆寂、生活禅研究、北朝佛教研究、北方禅宗研究、北方寺院研究以及其他部分。张文良做了“南朝十地学的一个侧面——以法安的"解十地义"为中心”的论文报告,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自《般若经》、《本业经》、特别是《十地经》在中土翻译出来之后,表达大乘菩萨道的内容和修行阶位的"十地"思想就在中国佛教界流传开来。围绕"十地"的内涵,以及"十地"概念与"十住"、"五忍(四忍)"、"法身"和"顿悟"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南北朝佛教界有诸多争论。透过这些争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十地"概念与"佛性""一乘"等概念一样,是当时佛教界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十地经论》译出(公元516年)之后,由于地论宗的发达,对于"十地"概念的解说代不乏人。但在《十地经论》译出之前,中国佛教界又是如何理解"十地"概念的呢?以往由于材料的阙如,我们只能在《涅槃经集解》等著作中找到零星材料,看不到关于"十地"的较为完整的论述。这种情况随着《敦煌秘笈》的问世有所改变。在《敦煌秘笈》271号"不知题佛经义记"的卷二中,有"中寺法安法师解十地义"的内容。 这段内容既有法安对"十地"义的直接阐述,也有与其他法师之间的往复论辩,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法安关于"十地"的思想,是我们了解五世纪末南朝佛教"十地"思想的重要资料。 根据《高僧传o释法安传》的记载,中寺法安法师(451-496年)出生在北朝,早年曾师事白马寺慧光,精于佛性义,卓有才名。后在湘州(今湖南省一带)、番禺(今广东省)等地讲经。永明年(484-493)中,住建业(今南京市)的中寺,讲《涅槃经》、《维摩经》、《十地经》和《成实论》,并著《净名经义疏》、《十地经义疏》和《僧传》五卷。 从这些僧传材料可以看出,法安是当时活跃于南北朝的义学高僧。从法安讲《十地经》并著《十地经义疏》看,他对《十地经》有专门的研究。其所著《十地经疏》虽然已经不存,但从"中寺法安法师解十地义"的内容中可以窥见其"十地"思想的概要。 除了法安法师,在"中寺法安法师解十地义"的部分还出现了灵味宝亮法师、柢垣惠令法师、灵基光泰法师、天安智藏法师等名字。其中,宝亮和智藏,分别在《高僧传》和《续高僧传》中有其传记,根据传记的资料,他们在讲《涅槃经》的同时,也讲《十地经》,智藏似乎还曾著《十地经》义疏。 从法安与这些法师的辩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法师是如何理解"十地"的。 以下,以法安的"解十地义"为中心,对南朝的"十地"思想略作考察,并从一个侧面对中国早期华严思想的特征略作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