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禅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以“普度众生”思想明确企业战略定位。 香港旭日集团主席杨钊曾说:“一个现代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以后,解决了公司、员工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后,它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如果再找不到奋斗目标,企业就会泄气。”基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思想,旭日确立了“务求令顾客满意、员工有机会发挥所长、股东获取合理回报、合作伙伴同步成长”的企业使命,使得旭日的发展蒸蒸日上。海航董事长陈峰喜欢阅读佛家经典,企业宗旨“精进人生,造福众生”就是从佛典中演绎而来,使得海航创立仅仅12年就从1千多万元资产发展到400多亿元,成长为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创造了“海航奇迹”。 第二,以“众生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六和敬”是数千年来保持佛教僧团和谐的指导精神,对于企业团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核心思想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12],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从员工的行为仪表、语言表达、情感态度、规章制度、理想见解、自身利益等角度入手。“礼六方法”处理主仆关系的思想中,则蕴含了对待员工的智慧:主人要“随能使役”,即按僮仆的能力来使用他,“病与医药”、“纵其休假”两条即关心和爱护僮仆。现实中,企业要改善员工待遇,完善员工薪酬和社保福利;要“随能使役”,并加强员工培训,拓宽其发展前途;要秉承“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理念,信任员工、平等对待员工,打破管理者和员工的界限,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四摄”思想蕴含了企业家对待员工的具体措施,包括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即在物质、学识和精神上帮助员工;爱语(慰谓语、庆悦语、胜益语),即通过宽慰、赞美、鼓励的话语来激发员工;利行,即帮助员工成事;同事,即同甘共苦,共担责任。如旭日集团总裁杨钊说,“在管理人中,我一向取菩萨精神的包容态度”,使得企业劳资关系和谐,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加努力工作。 第三,以“自利利他”思想善待消费者。 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利他”的禅文化经营思想,先后白手起家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通讯,在最成功时又剃度出家。他曾经说过:“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14]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利他才能久利。双星总裁兼党委书记汪海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来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对提高产品质量并保护消费者权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以“诸行无常”思想参与竞争。 因为“诸行无常”,所以需要企业看淡结果,以变应变;“诸行无常”背后的“缘聚缘散”则需要企业重视合作,重视善因善缘。首先,要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策略参与竞争,永远采取正当、合理的竞争手段,不在乎一时之得失而选取违规违法手段。其次,要以“诸法无我”看淡竞争、重视工作,从“单打独斗”的无序竞争逐步向“合作共赢”的联盟竞合转变,推动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再次,要以“禅修反省”策略对治企业“没有求变创新”问题[15]。借鉴禅修的“闻思修”策略,先“闻”,做好市场调研;再“思”,做好相对应的研发、生产、营销思考;最后“修”,落实到实际中去,从而使企业密切联系市场、不断推动创新。禅宗开悟的心态是“不著相”、“空诸所有”,从而实现思想、心灵的无拘无束,这种禅修方式对于技术人员独辟蹊径的创新作用极大。 第五,培育企业管理“禅化”的氛围。 四、结论 禅文化是人心的学问,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其实就是人心的管理,禅文化引入企业管理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尤其在当前提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背景下,“众生平等”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团结友爱的企业文化。“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提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行,“处处是道场”使得工作即是修行,企业即是道场。禅式管理,不仅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益,更是提升企业家智慧、培育员工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禅文化的引入,关键在于企业家,企业家要通过以“普度众生”思想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以“众生平等”思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以“自利利他”思想善待消费者、以“诸行无常”思想参与竞争,并努力培育企业管理“禅化”的氛围,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绩效。 注释: [1]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哲学研究》1995年第3期,第66-70页。 [2]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28日。 [3]张著名:《犹太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略论马克斯·韦伯的犹太教观》,《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4-36页。 [4]余勇:《德日两国企业文化里的宗教取向》,《现代班组》2008年第12期,第31页。 [5]圆持:《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31日。 [6]方笑一:《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40-144页。 [7]吴甘霖:《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8]张正军:《日本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以企业人士的宗教信仰为中心》,《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72页。 [9]王永会:《佛教管理学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2-105页。 [10]刘爱莲、林宇晖:《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宗教信仰状况分析——以南京地区的抽样调查为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92-96页。 [11]慧曼:《为何千年寺庙常有,百年企业难得》,《佛门管理》,2010年6月29日。 [12]彭万:《“六和敬”思想与现代企业团队建设》,《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4期,第220页。 [13]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2009年3月28日。 [14]钟放:《稻盛和夫的佛教商业道德准则》,《中国民族报》,2010年12月14日。 [15]陈建仁:《佛法矫正当代台湾企业弊端之研究》,[台湾] 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6]林立强:《民营企业家的宗教信仰与企业文化建设》,《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第86-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