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中华第一诗碑”与苏州城市特质

2013-06-08 17:03:40  来源:寒山寺

  一座寺庙与一座城市的关联,在中国并不鲜见。如少林寺与洛阳,灵隐寺与杭州,金山寺与镇江,塔尔寺与西宁,当然也包括寒山寺与苏州,等等。但要论及一座寺庙与一座城市特质的关联,寒山寺可能就首屈一指了。别的不说,一座《枫桥夜泊》诗碑的矗立,所放映出的苏州城市特质,细细品来,实在已经是淋漓尽致了。

  谈到苏州城市特质,有几大概念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底蕴。苏州的历史很长,但苏州可以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存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城市印记,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即使有,往往也是“旅游一景”耳,多半不足以和整个城市相对接。而《枫桥夜泊》诗碑却不然,区区一石,却是汉唐苏州的浓缩和精华,当然也是不可替代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特定标识。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把个苏州城真的是勾勒得千年风霜,无限古意!关键在于它的广为流传,所谓管中观豹,一叶知秋,以致闻者无不思悠,临者必然怀古,苏州悠久的历史,苏州深厚的底蕴,自然也就尽在其中了。记得少时曾有“先有寒山寺,后有苏州城”一说,只不知出处何在。不过假如不拘泥于考证,这一说法何尝不也是寒山寺与苏州城市底蕴的相关联想的一种形象写照?

  二是诗情画意的城市意境。描写苏州的古诗很多,但真正脍炙人口的其实也不多见。比如苏州的水乡风情,最著名的也就是唐代诗人杜旬鹤《送人游吴》诗中的两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至于最朗朗上口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并不是写苏州的。那是出自元代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是元代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其故居就在北京门头沟一个叫做西落坡的小山村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就是小桥流水。所以,“小桥流水人家”,本意是一种愁绪绵绵的“游子思归”心结。相比之下,《枫桥夜泊》则是一幅有景有声、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州城市意境的深层特写。霜月、渔火、钟声、客船,无一不是古色古香的水墨苏州的经典写意。特别是其中“有水不写水、有桥不写桥、有宅不写宅、有人不写人”的画外音和曲笔白描,简直就是感受和触摸到了苏州骨子里的那种风韵和特质了。

  三是土风清嘉的民俗风情。苏州民俗风情的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时令节气,同时又特别讲究和沉迷于寄情山水的冶游之情。极度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形成了苏州人自古以来的郊游览胜的情趣和传统,并逐渐形成了风俗化了的时令游览方式和时令游览景观。真所谓“算天堂福地,苏台称最。有无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赛”。春探梅,夏赏荷,秋游湖,冬聚会,是苏州人的最爱。史称“吴人好游”,绝非浪得虚名。而《枫桥夜泊》其实也正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时令郊游图”。“月落乌啼”是时辰,“江枫渔火”是季节,“姑苏城外”是地点,“夜半钟声”是情景。所以这一桥、一寺、一诗碑,历来是展现和领略苏州民俗风情的一大场景。明代文徵明有《姑苏十景册》,其中有姑苏台、桃花坞、天平、虎丘、太湖等,第四就是“枫桥寒山寺”。我国古代园艺名著《长物志》的作者、文徵明的侄子文震亨,也有《姑苏十景册》传世,其中有“洞庭春色”、“沧浪清夏”等,而第九就是“江村渔火”。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诗情画意与苏州的时令风情早已经是互为因果、密切相关了,甚至可以认为,其本身或许就是孕育这种风情的文化基础和特定要素。从这个前提来说,已经延续了28届的“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既是苏州的一个新民俗,又可以说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时令风情和民俗传统。明代唐伯虎《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有“一声敲下满天霜”之句,潜在的注释,更是经典之极!

  苏州的骨子里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十分依恋并又相当固守的城市,从饮食、语言、服饰到生活方式,始终因循着一定的章法和情结。这与其说是文化的保守主义,不如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寒山寺《枫桥夜泊》的诗碑文化之所以与苏州的城市特质有着如此密切的因缘,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基因和情结使然。即使是今天的苏州人,无论是学语、学诗、学书、学画,十有八九还是会从《枫桥夜泊》开始的。诗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识,已经深深的融入了苏州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血脉。因此,寒山寺超常规的矗立“中华第一诗碑”,绝不能看作仅仅是宣传了佛教文化,增添了寺庙景观,而应该视作是张扬城市个性、凸现城市特质的一个文化创举!“中华第一诗碑”也将因此而无可替代的成为苏州最具象征意义、最具品质内涵的城市标志景观。
  (作者:居易)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