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空谷幽兰》:终南无捷径 大隐在左邻

2013-06-17 11:16:44  来源:《禅》

  

明·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局部)

  美国汉学家、禅修家比尔·波特曾在台湾寺院生活多年,后几度到陕西终南山寻访隐士,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呈现出另一种怀抱,令人神往。原著文笔比较自然流畅,写景状物、回顾某地的历史风物掌故都相当地道,据译者明洁居士序中称英文文笔上佳。我没有看到英文原著,拜读中文版后觉得无论英文原作如何,确信明洁居士的中文润泽、明朗、轻盈、大度,更显出原文的清新、自然,绝对是对原文添彩的翻译,甚至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译作之一。在此之前我所见到的最好的翻译作品除了朱生豪的莎翁戏剧,就是涂又光先生翻译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来赵复三教授的新译本皆不逮涂又光译本。《空谷幽兰》仅从翻译角度就可谓译中上品。

  如果仅从波特故事叙述本身来说,原著故事相对简单,蕴意无深,叙述也比较直白,所以就文本来说还不能称为传世之作。不过这些故事在当今社会却相当的另类、新鲜甚至出人意表。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来,但其实正深触当下世人所面临的诸多病灶:浮躁、喧嚣、忧思、困顿,等等,所以一经面市即有洛阳纸贵之势,兹此,去终南山寻访隐士遂成风潮。其实,仅就我个人孤陋寡闻,中国内陆的相对偏僻之地多有“隐士”、“高人”。前几年我朋友就介绍,他们曾在九华山甚至石家庄鹿泉抱犊寨的山腰接触到隐居之人,而且修为颇高。终南山因其地稍偏,确实云集了不少避世之人,但是各个地方这样的隐者其实绝不鲜见,古云之“大隐隐于市”者也不乏其类。儒者倡导入世修行,有如阳明及其弟子,其修为也属罕见。当然,阳明后学也有分化,有些人也有遁迹山林的心愿,这是修行到深层次的一种自然趋向。就这一点我并不特别同意阳明当时对这些弟子的批评。当然阳明自有其教养上的意图—避免这些人遁入空寂之中,这也是当代修习者所要力避的。而就阳明自己来说,晚年那种慕学濂、洛之风,愿依山泉林间,何尝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呢?虽然也有些许的世俗挫折在内影响,但是内在的超脱世俗况味是更根本的动因。

  去年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西安一个媒体业者张剑锋受《空谷幽兰》影响,几度入终南山寻访隐士,自己也在这种影响下渐入修行,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下面的故事:

  张剑峰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明明听到门内有动静,但敲门却没有人应声。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门几次后,师徒两人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见到张剑峰,师父说:“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通过谈话,他得知,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在山洞外,师徒两人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饺子,她们也很少吃那么丰盛。她们问我从哪里来,拜访过哪些人,讲她们的师父如何修行,谈得比较多的是她们尊崇的修行者,讲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张剑峰回忆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对师徒的法号。不久之后,那对师徒就离开了山洞,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

  如果说张剑锋不虚此行,那就是因为他得到这句教诲。其实所有修行者也不过如此,他可能远在深山,也可能就在我们左邻、身边,怎样实现内心的清净才是根本。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