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在西山摩崖三佛上方加盖的水泥板雨棚(图片来源:洛阳网)
龙门西山火烧洞上方的栈道起到了雨棚的作用(图片来源:洛阳网
去年11月,洛阳晚报记者曾在一个雨天来到龙门石窟景区,踩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感受历史的沧桑。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副主任高东亮说,窟檐或雨棚不仅能够起到美化、装饰洞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窟檐或雨棚能够挡雨,防止雨水直接冲淋侵蚀窟壁和石窟造像。此外,窟檐还利于保持窟内环境的稳定。因此,无论是在开凿之初,还是在开凿之后,都很注重对窟檐的开凿和修复。
此外,龙门石窟的许多洞窟在开凿时都是先凿窟檐,再凿洞窟。窟檐可阻止雨水进入窟内冲刷石壁和造像。在龙门东山擂鼓台中洞口,洛阳晚报记者看到洞窟口陷入山体约50厘米,高东亮介绍,洞窟口突出的部分就是窟檐,当时的建造者考虑到雨水冲刷的影响,在开凿时先将山体凿进几十厘米,然后才凿洞制窟。有的洞窟除了有依山开凿的窟檐,还在外面加了木质窟檐。在擂鼓台中洞的洞口和东山最大石窟寺看经寺洞口的地板和石壁上,还能看到当时固定木构的柱础坑和梁孔。
这样的情况在龙门的洞窟中十分常见,不过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奉先寺。如今,卢舍那大佛下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圆形图案,这是文物保护人员为了展现当时九间房的遗址而特意展示出来的。
许多人都知道奉先寺又被称为九间房,这一称呼从何而来?高东亮说,如果您仔细数佛像脚下的圆形柱础遗址,就会得出这里在古代建有九间房的结论。大多数专家认为九间房修建于宋朝,目前奉先寺佛像上有当时安装梁枋的23个方孔。当时建造九间房是为了保护佛像,但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破坏。
目前九间房已不可寻,而在卢舍那大佛和其他造像及石壁上,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线条则是雨水长期冲刷的结果。“其实唐朝开凿奉先寺的匠人们在建造之初,就做好了排水设施,这些设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顺着高东亮手指的方向,洛阳晚报记者发现在奉先寺周围的石壁上,有两条长数米的沟壑,这些沟壑就是当年开凿奉先寺的工匠们留下的排水设施。
尽管奉先寺进深有36米,卢舍那大佛头顶的窟檐也为大佛遮挡了千年风雨,但长期的风化作用还是让大佛变得斑驳起来。石窟保护人员对石质窟檐的开裂岩体进行了加固,对裂缝进行了灌浆封堵,还对大佛头顶上方的一个滴水点进行了处理。此外,他们还在大佛右肩膀的背后设置了一块可逆的挡水设置,让雨水直接从卢舍那大佛后边流走,防止水冲刷大佛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