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佛教文化 > 正文

热闻

  • 图片

索达吉堪布:揭秘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佛缘

2014-02-27 10:20:00  来源:索达吉堪布文集

\
  对般若智慧的个人感悟 (图片来源:资料图)

  四、对般若智慧的个人感悟

  对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佛法的智慧法门可能对他们的吸引力最大,著名作家金庸的一段话也许很具有代表性:“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妙法莲花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说起金庸(1924-),恐怕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位香港作家实在堪称为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使历来只能作为通俗文化代表的武侠小说迈入一个新境界,并为其赋予了较高的历史、文化视角,其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

  谈到金庸对大乘佛法精华——般若宗的领悟,那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金庸的长子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后,金庸才开始接触佛法,因他不相信儿子就会这样突然消失,无影无踪。刚开始时阅读的是南传佛教典籍,再往后又读到《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最初接触大乘时,他内心也是满怀疑惑,因“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花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他又说:“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究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金庸终于明白了,我不知道阅读他的武侠小说的读者们,是记住了他所描述的刀光剑影,还是恩爱情仇,抑或别的什么人生感悟?毕竟,透过表象直达本源是需要有一双慧眼的。

  说到鲁迅,他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则要微妙、复杂得多。最吸引鲁迅的是佛法的思辩智慧,许多人都感觉鲁迅冷酷到底,直至临去世时依然一个都不饶恕。有学者称鲁迅以否定为主的思维方式,颇有些类似于佛教中的“遮诠法”,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不为假象迷惑,永远保持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态度。更进一步讲,鲁迅已深刻体悟到在人类现存的世界上,特别是在他生存于其中的中国,并不存在什么永远正确、光明、永恒的理想,这种看似绝望偏激的态度,恰恰是他意识到人生也有涯,而改造社会永无止境的一种觉悟。

  种种分析当然都各有其合理之处,不过严格说来,鲁迅对人的探讨大多是在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层次,而并未过多涉及人的本质属性,或者鲁迅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他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佛法的甚深智慧与鲁迅擦肩而过。因在佛法看来,人无我、法无我,人类社会的基础——人本身即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在这种虚幻不实的存在之上,人的社会属性等特征就更是空中之空。而几乎所有人都把人、社会、自然执为实有了,痛苦也就因此而生,能解除痛苦的种种法门也应运而生,当然它们的前提都是:所有痛苦都是实有的。

  这么说绝不意味着佛法是座空中阁楼,它自有它自己的特点及改造人与社会的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从认识自心本性及调伏自心开始。鲁迅对人性丑陋一面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作家都无法逾越的,那么丑陋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或者丑陋可否被逾越?不真正通达般若的甚深智慧,谁都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即就是你炼就了金庸笔下江湖英雄的这个独门武功、那个天下无敌剑,你还是摆脱不掉自身、社会、情感等的种种束缚。真正的自由与洁净只能在佛法的般若智慧中追寻,因为只有它揭示了什么叫空性,什么叫光明,什么又是无二圆融。

责任编辑: 胡月冉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