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三大语系。其中,藏传佛教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神秘的宗教仪轨以及朴实的高原气息吸引了现代社会的诸多关注。那么真实的藏传佛教是怎样的?藏汉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流?近日,大公佛教跋山涉水走进藏区,专访慈成加参仁波切,为您带回高原深处的妙音。

一、藏汉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行的方法

  慈成加参仁波切告诉我们,其实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从本质上讲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正法,都来自于菩提树下,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修行方法上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藏传佛教更注重次第修行和法门传承。他认为,无论在任何地方,修习藏传佛教,都要遵循固定的修行次第。就好像我们上学一样,一定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然后是中学,最后是大学。对于刚入门的修行者来说,要遵照固定的规则次第修行。而藏传佛教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传承圆满。慈成加参仁波切说,自莲花生大师开始,一代代成就者将藏传佛教的法门完整的传承至今,千百年来未曾中断。所以藏传佛教极为重视法门的传承。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从本质上讲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正法,没有任何区别。

二、藏汉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往昔,曾经的高原也不再封闭,在藏区流传的藏传佛教也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僧人们也迎来了新的客人,那么在这个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慈成加参仁波切认为如今藏汉文化交流主要有两大障碍。第一是外在环境上的障碍。因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在内地生活的人乍到高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考验。因而高原环境成为横亘在藏汉交流之间的一大障碍。第二是言语上的障碍。慈成加参仁波切认为藏汉语言环境的巨大差异也是阻碍藏汉交流的一大障碍。对于如何解决这两重障碍,仁波切有着自己的想法。近年他致力于在海拔近4000米的如来芽闭关中心建设一座藏汉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藏汉两地高僧大德共同探讨研习佛法,为两地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更容易沟通的平台。

对于如何解决这两重障碍,慈成加参仁波切有着自己的想法。

三、在莲花生大师闭关的地方修建藏汉文化交流中心

 如来芽闭关中心位于青海省班玛县达卡乡,在这里,一年之中只有6个月可以开工建设,建筑材料运输也是很大的问题。面对如此困难的施工环境,是什么让慈成加参仁波切选择将闭关中心建在这里呢?慈成加参仁波切告诉记者,一千多年前,藏传佛教的创始者莲花生大师就曾在此地闭关修行、传法,很多佛经中都对此地有过记载。而且这里海拔并不高,只有三千多米,对于汉地过来学习的人更为方便。慈成加参仁波切认为在这里修建藏汉文化交流中心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这里除了莲花生大师在此闭关外,历代以来在此闭关修行的高僧层出不穷。因而他认为,这里是一个正能量很强的地方。各方因缘具足,让仁波切最终选择在此修建藏汉文化交流中心。

一千多年前,藏传佛教的创始者莲花生大师就曾在此地闭关修行、传法

四、希望藏汉高僧能共同在这里学习

  当记者问慈成加参仁波切为何会选择在如来芽闭关中心建设一所藏汉文化交流中心时,仁波切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以一种坚定的语气告诉记者:“ 因为第一我自己出生在这个地方。第二我的上师和承继者,他们也希望能够在这里建一个藏汉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可以利益很多人。”仁波切希望三年之内能够将交流中心修建好,届时,邀请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来此交流学习。同时,他也希望交流中心能够实现藏汉民族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而弘扬佛陀的正法,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仁波切希望三年之内能够将交流中心修建好,届时,邀请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来此交流学习。

聆听出世的智慧 感受济世的情怀
  • 本期嘉宾
      慈成加参仁波切

      慈成加参仁波切

  • 主持人
      史利伟

      大公报宗教文化版主笔、大公网副总编辑

  • 出品人:林学飞
  • 总监制:王文韬
  • 总策划:史利伟
  • 监 制:史利伟
  • 主 编 : 王丽君
  • 编 辑:胡月冉 王冠 杨蓝
  • 摄 影:姚勇
  • 编 导:徐上杰
  • 设 计:王平
  • 文 字:许楠
  • 技 术:王宇飞
    扫一扫
    关注更多大公佛教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