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一大和尚出席2015全球新财富论坛,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导语:7月4日,全球政界名人、商业巨擘,齐聚杭州共论全球新财富。人群中,一袭海清、恬淡从容的纯一法师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本次全球新财富论坛的特邀嘉宾,纯一法师受邀在论坛上做了“佛法与新财富”的深度讲演,其深刻独到的见解,不蔓不枝的讲演,艳惊四座,赢得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夏日的杭州,炎热是一种常态;就在这炎热的季节,2015全球新财富杭州论坛(总统峰会)7月4日如约而至,论坛在杭州西溪喜来登宾馆隆重举行。德国前总统武尔夫、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韩国前总理李寿成、秘鲁前第一副总统特里四位前外国领导人和联合国工发组织前总干事、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阿根廷前总理、总统热门候选人卡洛斯,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等与会嘉宾围绕“新常态、新机遇;新模式、新梦想”这一主题展开了演讲和讨论。德国前总统伍尔夫演讲主题为《“一带一路”、工业4.0对中德经济发展的影响》,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演讲主题为《中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演讲主题为《中韩贸易区对中韩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秘鲁前第一副总统特里主题演讲了《中国企业美洲投资现状及前景》,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主题演讲为《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出席嘉宾中,有一位和蔼庄严、身着黄色海清的法师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佛教协会会长纯一大和尚。他的主题演讲为《心财富与新财富》。此外,还安排了中小企业家代表滴滴公司总裁柳青、云创控股集团董事长彭嘉明等就中小企业与可持续发展展开了演讲。
纯一大和尚与秘鲁前第一副总统特里(中)亲切交流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在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呈现了合作与竞争、垄断与多元并存的新态势,新常态、新技术、新模式、新梦想,成为新经济的一条新脉络。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各行各业都已进入了“互联网 ”时代;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投行”,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宏伟计划;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近国家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中小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这就要求企业家们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自己的智慧,调整自己的心态,迎接新的机遇,实现新的梦想。但无论经济发展的速度如何惊人,作为一种心灵财富——精神世界的追求从来都没有从大多数人们的心中消失,相反,在当前高速发展与压力并存的社会中,如何坚持信仰,如何平衡道德,如何管控、自省内心世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纯一大和尚与德国总统武尔夫亲切交谈
本次活动由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为主办机构,《环球时报》为媒体主办机构,浙江熙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云创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联合承办机构,以及浙江省的江苏商会、山东商会、湖南商会、山西商会、重庆商会、辽宁商会、江西商会等十二家商会共同协办,共襄盛举。特邀承办的单位有浙江经视、美中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会等。支持的主要媒体有新华社、CCTV-发现之旅《时代影响力》、人民日报、浙江之声、浙江电视台等数十家单位。本次论坛的举办,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一场久旱恰逢甘露的“及时雨”。与会的政界领袖、商界领袖以及学术界领袖、乃至宗教界领袖们拨开重重迷雾,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点迷津。
大会上,八位中国企业家上台与德国前总统武尔夫、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对话。外国前领导人和中国对话企业家从全新的、立体的国际视角讨论中国经济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国际领袖与企业家的零距离对话,融东西方智慧于一体,成为了一场激发新思维和商业灵感的“头脑风暴”。
纯一大和尚作《心财富与新财富》主旨演讲
应主办方的盛情邀请,纯一法师在圆满结束赴纽约出席联合国总部举行的70周年庆典系列庆祝活动之后,又匆匆赶赴杭州参加这一高端国际新财富论坛。他步伐稳健地走上舞台,双手合十,赞叹国内外政商人士欢聚一堂的殊胜因缘,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因缘和机遇。他在本次论坛专设的佛法“修福论坛”中以“佛法与新财富”为切入点,作了《心财富与新财富》的主旨演讲,为与会大众开示了佛教的“心”财富观。着重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习来分析人天福报的修习,与新财富时代修习心灵财富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持久性,系统、理性与生动的开示了佛法的财富观。
纯一法师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变革,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生活财富,与之并行的则是社会商品化的异彩纷呈。但随着商品化的片面追求,加速了伦理道德的严重失衡、滑坡、乃至部分人的伦仁道德底线沦丧现象加剧,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精神像幽灵般肆虐横行,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格理想和核心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令人忧虑的变化,严重违背了无常与因果法则对于人们身心的约束,所幸国家提出了三个层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冀望对这一现象有所匡正和改观。对此,纯一法师主要从佛法的视角展开了关于修心与修福的因果关系的探索与开示。
对于财富的分类和取舍,他开示说:所谓财富,有世间财富和出世间财富之分。世间财富,总的来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财富,二,是精神财富。出世间财富即是以无分别的般若智慧为根本财富,以明心见性、证悟宇宙法界本来面目、乃至生命的彻底解脱为终极财富,常乐我净是其四德(涅槃);而世间物质财富,又有固定资产如黄金与房地产等实物和流动资产之分。流动资产有货币、有价证券等。事实上,世间所谓的固定资产也是无常的,即便拥有,也只有相对的稳定性(“住”),设备会损耗,房屋会折旧。何况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财富的增减、波动、起伏变得难以捉摸,甚至不可思议。佛法告诫我们:这些财富都是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的,唯有业随身。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就是心灵财富,心灵财富可以分享,但不可以被剥夺;物质财富则不然,损减散失极为容易。心灵财富中,唯有佛教所讲的功德法财较为殊胜,虽无形,却不会随着我们的一期生命终结而消亡,不会随着生命存在方式的轮回而失去价值。虽然从佛教终极价值来观察,尚属有漏种子,非究竟之德,关于这一点,可从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对话中得窥一豹。但在有为法中,这些有漏善种不会坏失,依然会在人天途中循环转辗,为我们带来丰厚的回馈。
此次,纯一法师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开示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心财富”,二是“新财富”。以下为纯一法师演讲内容的节录,以飨读者:
纯一大和尚做作主旨讲演
导语:佛教有着自己的财富观:佛教不排斥财富,鼓励如法求财,但佛教更看重心灵财富。纯一法师认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止境的欲望,只有重视心灵财富的作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修习心灵财富,使内心澄澈清明,方能获得快乐的源泉。
一、佛教有自己的财富观
从根本上观察,所有的财富——物质与非物质的都始于一种内心诉求。内心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的、不可夺取地控制自我人生的东西,但它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决定了人们的快乐与否。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财富的本质是精神的需求。什么是心财富呢?就是通常讲的精神财富,它是指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科技成果权以及发明权等。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无形资产,心灵家园,比物质财富还要宝贵,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贬值或遗失(除非失忆了),具体说来应该是存在与你心中最珍贵的知识与精神修养或境界,在你失意或悲伤的时候给予你抚慰,在挫折的时候给你信心或前进的方向,在你无助的时候会给你前行的力量,在你老去时回味无穷,可以独享,也可以分享,谁也拿不走得你内心的宝藏,那是比任何实际财宝都要珍贵的东西,是一个人得以活下去,得以不断进取的源泉,所以精神财富也称作精神资源。
佛教对于心灵财富(简称心财富)做了许多的探索,有心王、心所之分,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之别,所修之方法有八万四千之多。首先,纯一法师要求大家修习四无量心。所谓“四无量心”,顾名思义,就是四个方面的无量心境,即慈、悲、喜、舍四个层面。那么,什么叫无量呢?无量就是没有边际,也就是没有人我的执着、平等无碍的领域,此心有起点,无终点。当人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国度、整个人类乃至法界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1、慈 即是一种甘愿给予所有人快乐的心境。传统教育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人自求快乐唯恐不及,对于他人的痛苦,难生切肤之感,甚至漠不关心成为理所当然。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和亲眷得到快乐,甚至无缘不识的陌生人、仇怨之人也能平等对待(“冤亲平等”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尽力使他们得到快乐,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这就是是无量的“慈”,能给与无量的众生以快乐。
2、悲 即是一种同情和拔除他人痛苦的心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舍己为人,救拔他人的痛苦。所谓循声救苦,有求必应,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无有疲倦、平等爱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心愿,与善巧救度一切众生所安立的无量方便法门即是。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即是。这些悲心似海的悲愿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必须发愿且尽力拔除无量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才是是无量的“悲”。
3、喜 即是一种欢喜的心境。世人常常不能忍受他人的发展和幸福,往往是羡慕嫉妒恨,随后就是攻击。而佛法要求我们,看到别人离苦得乐,我们要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心生无限随喜。不赞同见人快乐、心中郁闷;见人痛苦,心中暗喜。鼓励人们,见人快乐,心生随喜,就便冤敌遇到欢乐之事,也要同样欢喜,这才叫喜无量。
4、舍 即是一种舍弃分别执著的心境。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较,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总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乐于利他的四种心理状态。慈是想与人以乐,悲是想使人离苦,喜是见人离苦得乐而喜,舍是平等对待一切,不偏执。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予众生一切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为喜,能大舍心无住着,冤亲平等,普利众生。所以《大智度论· 大慈大悲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生活中,人们都常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创造并享用财富。人生的价值观,往往以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财富的创造增长作为衡量标准。而佛教的财富观,则既能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又能对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可持续作用。
纯一法师接着开示说,佛教有自己的财富观,佛教虽然轻视钱财,但向来不排斥正业与正命,认为通过正业与正命赚钱,获得生活所需,回报四恩,都是值得鼓励,从这个角度看,并不排斥财富,同时还昭示我们,这都是因果的体现,不要贪婪。一般人认为,财富归自己所有,但佛教认为心灵财富甚于物质财富,劝诫人们不要执着于金钱和财富,修心比修福重要。比如说,我们可能会失去物质财富,但不要失去般若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身体健康,但不能失去内心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美满家庭,但不能失去仁和爱心;我们可能失去暂时的事业,但不能失去永久的信仰。
同时,他还叫大家修习佛学中的五力以超越的精神安身立命,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五力是依据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都有破恶成善之功,所以称之为五力。五根与五力互为因果关系,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是一种势能,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就叫做五力。信力是依信根增加,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精进力是依精进根增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破身心懈怠;念力是依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定力是依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欲烦恼想,发起禅定解脱;慧力:是依慧根增加,能够遮止(消除)见思二惑,而得解脱。
二、 获取正当财富 让财富恒久绵长
纯一法师说:佛教强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修习心灵财富,同时,以此来审视物质财富。首先,财富的来源必须是正当的,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而贯穿始终的是,对财富不仅不能有贪著心,还要学会布施。只有这样,我们才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才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法师说,如此修习的目的,是要求我们正确面对财富、拥有财富,只有追求净财、广行布施,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才能培植福德,化解追求财富过程中的非善之业,获得更多元、持久的财富,尤其是心灵财富,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光明,赢得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
三、 少欲知足 为善最乐
纯一法师说,佛陀在《遗教经》里曾经作了语重心长的教诫,要求佛弟子少欲知足,增长世间功德。有首偈语说得好:“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法师认为,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之因,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益,所以,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
纯一法师继续开示道,现在很多人活得很不安,忧郁、焦虑、身心俱不自在,需要的很少,但想得到的太多。这就提供了痛苦的根源,他说“记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指出(原话不记得):由于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能力,因此造成了永远的不等式,痛苦从此生焉!”可见,知足常乐,缩小欲望或许就是快乐的源泉。佛教倡导广种福田、少欲知足,为善最乐,乃至修出世功德,方为究竟之道。闻此,现场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纯一法师赠如法求财的十六字箴言
导语: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追求财富?纯一法师为大家开示了追求财富的十六字箴言:明因识果、培植福田、生存技能、如法求财。
如何追求财富?
纯一法师指出: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那么,佛教启示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因识果
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如是因感如是果,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三种。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循着因缘果报的规律在呈现。
改造命运,从心开始。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观,要求人生必须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联系起来观照,用相似相续的持续发展观去认识它。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酬引总、别二报,其中又有共和不共之别。所以,仅就人生而言,生命中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偶然中蕴含必然,必然中亦呈现为偶然。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由心造,就不会因失意而怨天尤人,更不会心存侥幸去坑蒙拐骗。
2.培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福报就像土壤,因此,佛教称之为“福田”。如果福田肥沃,则生活丰盈;反之,则贫瘠而忧苦。唯有不断的施肥,补充养分,才能常保福田丰盈。
福田有三方面。一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二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自他平等,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所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同时使自己道德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升华。这些虽是无形资产,但在当今的“互联网 ”时代,亦可以转换为福报或者有形资产。所谓得道多助是也,结缘多,助缘也多。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宝以及师长。
3.生存技能
虽然培植了福田,也不能坐吃山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谋生技能,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菩萨利生的增上缘。
4、如法求财
前面提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作为佛弟子,我们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反之,则是必须止犯的十恶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行为。至今,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这些人性的弱点仍然存在,足见佛陀的远见与忧虑:1、窃取他财,2、违法贪污,3、抵赖债务,4、吞没寄存,5、欺罔共财,6、因便侵占,7、藉势苟得,8、非法经营,9、诈骗投机, 10、赌博淫业。这种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也会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佛陀告诫我们: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三者当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广开财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合理合法致富;节流就是惜福,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纯一法师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亲切交流
导语:花钱是一门学问,反映着一个人的智慧。纯一法师认为,只有依菩萨道而行,广修六道,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才能使财富发挥更大的效用。
一、 如何正确使用财富?
纯一法师指出:如果说一个人的福报体现在赚钱方面的话,那么,如何花钱则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改善物质生活并不是花钱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使财富发挥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为富不仁的人很多,即使他们挥金如土,也大都数都是用在追求个人的享乐上,为五欲所驱使,成为金钱的奴隶。因此,他们虽富却不受人真正敬重。
佛陀在经典中为我们作了具体的教示,认为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于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是慈孝,用于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福报的投资,其收获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二、如何提升财富境界?——行菩萨道
纯一法师指出:震旦多大乘根器,中国就是一个菩萨云集的国度。物质财富是外在的,即便我们能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这份拥有,从本质上看,也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悲欢离合都会使财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即便富可敌国,又能怎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所以,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可能易主更名,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行菩萨道,广修六度是最好的精神财富。要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这六种方法的修习到达究竟彼岸,方能全面真正提升自己的财富境界,不动不摇,不失不坏。《华严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不仅供养如此,在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中,佛陀还处处以较量功德的方式,告诉我们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所以说,无论是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善因善果方得良性循环,方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的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和爱,许多社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纯一法师与阿根廷前总理、总统热门候选人卡洛斯亲切交流
导语:时下,全球畅销书——《当和尚遇上钻石》火爆全球,备受追捧。而佛商也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但“佛商”精神究竟为何,知者寥寥。纯一法师的开示给了我们答案:在商业社会中,树立八正道的理念,使商场成为道场,使贪业转为“正业”,既要精进,又要无贪,便是“佛商”精神。
佛教利他主义——也谈当和尚遇上钻石
纯一法师陈述说:《当和尚遇上钻石》的作者麦克尔·罗奇格西, 是一名经历奇特的美国人,曾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此后,他前往印度,成为一名受戒的僧人,他潜心钻研佛法25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当他回到美国后,他把自己在《金刚经》中领悟到的空性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商业经营上,贷款和朋友创立安鼎国际钻石公司,以5万美元的本金起家,1998年后,安鼎已经是一家年营业额超过2亿美元的全球大公司。他的这本书自从翻译成为中文以来,在社会上赢得了普遍关注,在佛教界流传较广。古老的佛教智慧转换成指导商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并据此总结了自己做生意的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份。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具疲,如此就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第三个原则是,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每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都会有个尽头。在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我们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可见,他真的是一个学佛与经商都很成功的人。
罗奇格西还指出:“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从美妙开始的。做生意的人最担心天灾人祸,新建好的别墅社区遭遇了泥石流,刚投放的海鲜苗碰到了台风……我们总认为,是外在的不可抗力阻碍了事业成功,其实,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要想远离天灾,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坚守承诺,坚持人生准则。气候、交通、环境等因素本质都是“空的”或“中性的”。即使在某些路段交通最混乱的时候,有些人还是可以从其他路段平稳顺畅地进入市区;天降大雪、下大雨,有些人就大发利市,例如处理滑雪坡道的技工、雨伞制造商。可见事情本身没有对与错,它给你带来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都来自你的观感。这些观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是你过去的行为(因)产生的有相结果(果)。”
纯一法师指出:佛教徒应该修习金刚智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追求内心纯净透明,无染着,养成不为外境侵扰内心的基本素质,养成果断、快乐、阳光、无我(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平等的智慧,入无欲而不为五欲所染污,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亦如日月不着空,随缘而不改变原则,不变原则而随顺世缘,用相对的眼光、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财富与人生。要在商业社会中,树立八正道的理念,使商场成为修炼的道场,使贪业转为修行的“正业”。既要精进,又要无贪;既要自利,又能利他,这可能就是时下人们所谈论过的“佛商”精神吧,而利他主义则更加具有无穷的福德,让人间充满慈爱。
互联网 的时代 纯一法师告诉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
导语: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 的时代,甚至有“十亿人民九亿商”之说。纯一法师认为处在这么一个时代,多元经济各显神通,光怪陆离,有时会给人无所适从的感觉,竞争加剧成为常态。经商挣钱也成为了一种深度的修行,修行者则需具备必要的素质。
对于“新财富”这个新命题,纯一法师作了如下的阐述:
他说:尽管在百度上我还没有查到关于“新财富”的准确定义,但这一名词已经在经济、商业,乃至金融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较高的频率,大家并不陌生,至少在具体的认识上有所了解。众所周知,除了客观财富对象的拓展之外,人类主观认识的拓展对于财富的创造性发挥产生了核心般的裂变。早在300多年前,重农学派曾一度盛行,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受重农主义思想影响较深的中国和法国,不仅在商业革命时代落后,甚至在工业化进程中也落后了。如今,中国人不再排斥和否定商业的运营,诸如“奸商”之类的贬义词较少有人提,曾经有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之说,足见商业行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人心中的农本思想完全改变了,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依然是人们心中的经济底蕴。通过专家们对于几千年来富国崛起与衰落历史的研究发现:虽然强国、富国之路必须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利用相对优势等来实现,但是大部分的国家富强之路并不仅仅是通过生产领域的积累来实现,而是掌握了特定历史阶段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或先进技术与货币制度,以及吸引财富流动与分配的核心要素。尤其货币的流通性与贸易的国际性,加上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拓展,使得信用卡与有价证券的使用频率得以蔓延升级,理财产品、信托行业乃至网上融资与信托,股权投资与小额担保,资本市场与虚拟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一夜暴富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也惊奇地看到,福布斯榜上的富翁又每每被刷下来,有的法人代表甚至事与愿违,失去了人身自由。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领域、生物科技、生态环保领域、机器人、太空航天、基因技术、工业4.0、银行2.0、大数据、物联网、节能汽车、医疗改革乃至养老保险等领域,都遇上了互联网 的新时代,释放了新的极大潜能,提出了新需求、新模式,也提供了创造新财富的机遇。可以说,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加上新媒体的助推,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与结构性的巨大变革,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剧,市场既很强大,也很脆弱;既很遥远,又很泊近。一个信息可能会救活一个公司,一个信息也有可能颠覆一个公司和富翁。所以,在这互联网 的新时代,对于商业社会的信誉与质量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提到了激烈竞争的高度,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各层次政府财经官员、监管部门等高层人士都将纷纷主动或被动地结上了缘。今天,我们通话、购物、购房、线上线下的理财、转账、炒股、经营等,一切的一切,尤其是生活方式,都无法离开互联网,有别于传统造富方式的“新财富”时代应运而生,可从大部分人变成低头族这一现象,足见互联网的魔力之一斑。
我们要正视这一现实人生,互联网的时代造就了我们农耕时代不可比拟的快速、高效与非实物质性的虚无感,可它偏偏又那么的现实,甚至充满着丛林法则般的残酷。有时候,兵不血刃是常态;当然,春风化雨也比比皆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呼吁知识经济时代的声音飘过时代的上空,但还是浸透着资本说话、货币说话的本质,儒商理念的出现与价值呼吁显得那么的苍白与无力。互联网经济出现后,新财富时代到来,这一现象似有改观,淘宝、支付宝、互联网融资、网上信托的出现,将现代物流与人力资源和融资、消费模式等进行了许多颠覆性的结构调整与重新分配、组合,网店和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来物联网发展可能更加富有机遇与挑战性,一些众筹创业的新业态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家倡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得以不断孵化成型,未来的IPO注册制可能会带来新的产业浪潮,一个前所未有的股权创造财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我个人认为,新财富的特点就是:“互联网 时代”的经济转型,人人都有机会,大小投入都有机会,灵活、快速、高效、节能,具有很强的整合功能和嫁接功能,专业性、垄断性和全球性都很强,充满着缘起性空的特色,众筹就是如此,善缘集得善缘,不善业聚则必有后患。
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佛教界曾经在农耕时代提倡的“农禅并重”思想,是否也应被动地做出一些回应,这是个大课题。近年来,大家对于商禅方面的课题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但还没有正式展开过研讨,且留待日后吧。
处在这么一个时代,多元经济各显神通,光怪陆离,有时会给人无所适从的感觉,竞争加剧成为常态。从佛法的视觉看,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 主动适应,不盲目跟风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金融危机及次贷危机演化的金融海啸使许多国家的人们都或轻或重地受到了干扰与财富的缩水。货币战争与贸易战争都愈演愈烈,也异常的无情。物质财富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与心理压力,乃至心理失衡,道德滑坡,究其实质原因,在于社会的商品化的无限蔓延,金钱在某些人那里成了上帝或真正的主人。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产阶级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时所指出的那样: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也“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并且“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因此,我们要在商品社会,特别是新财富时代到来的今天,增强自身的定力,找到自己的“定盘针”和人生价值,乃至终极关怀,提升自己的正能量与判断力,不应随波逐流,过分跟风。否则,特别是对于个体而言,作为资本的末端链,会受到无妄之灾的。
二、学会理财,多元并存
既然避免不了商业社会的存在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建议一般家庭采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结合的配置方式,结构上遵循一定的比例,不要把资产放在一个篮子里。佛陀曾教给我们合理的理财方式(如前所述)。另外,也可以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以保底的为好。尤其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忽视教育与培训知识的投入,这是学会致富本领的基础性投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当然,还可以收藏金银器与玉石和一些艺术品,作为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投资,还是要不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品德,常生慈悲之心,培植自己的福德。对于个人因果和家族因果都有很好的良性循环功用。也因此,常使自己胸怀坦荡,光明自在。
三、守住底线,广种福田
要守住道德底线,一切涉及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相关的产品和事业都不要去做;一切违背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营生都不要去沾;一切违背基本人性的资生事业都不要去碰。近年来,道德底线屡屡被击穿,令人痛心!有人问罗奇格西:很多人说“无奸不商”,做生意是不是违背你遵循的佛法经义?他说:“不论是做生意赚钱,还是修行古老的佛教智慧,都是为了充盈我们的生命,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只懂得赚钱,却不顾自己与他人利益的人根本不配称为商人。”所以,经商挣钱也是一种深度的修行。卡内基早年生活贫困,依靠顽强打拼,挣得亿万家产,但他认为,自己的所有财富都是来自社会,因此这些财富必须回归社会,才是正道。记得卡内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拥有巨额财富,那就是一种耻辱。”实质上,慈善就是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它也像种子一样会发芽,像细菌一样会传染,从事慈善事业回馈社会的善举也是互相传染和影响的。据报导,巴菲特的一系列善举,就是受到比尔盖茨的影响的。总裁比尔盖茨宣布急流勇退后,就专心从事慈善事业,可见其精神的高尚。
纯一法师智慧开示
导语:时下,股市严重超跌,股民心忧。纯一法师劝诫广大股民,股市也是修行的舞台,在盈利得意时,要居安思危。让心在淡定中充满智慧,知进退,明得失,遵因果,惜福报,知足常乐。同时还要培育无常心、平常心、长远心,方能在经济社会中福而不骄,贫而不馁,得不狂喜,失不惊心。
一、 调整心态,定慧双修——缘起性空观股市
运用佛教智慧置身于商海,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播下善和好的种子。罗奇格西告诉大家:“有6个简单的方法,只要你反复实践,就可以让自己和周边的人心想事成:1、想事业腾达、财源广进,你必须保持慷慨大度的心态;2、想家庭和睦幸福,天天拥有好心情,你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3、想身体健康,魅力无穷,你必须避免愤怒,少发或不发脾气;4、想坐上高位,当上领导,你必须乐于助人;5、想心思专注,你必须坚持冥想;6、想心想事成,你必须了解空性的意义,多发善心。这就是我带在身边,陪伴我在红尘中不断征战的那颗金刚钻石。”
除了要培养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境外,主要还是培养定力和智慧。而在定慧之前的基础是戒,用在股市上,那就是,力戒盲目乐观,始终保持清醒与正念,养成良好的自律与伦理,可以在能力和定力管控下放大点融资,但决不要放大自己的贪心,到处借钱,又满仓操作,要努力培养自己风控的能力,否则就是害人害己,如果人人都介绍一点贪欲,则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恶果可能会减免。可以说,历次金融危机都有贪心膨胀、无节制、无支撑、无根据放大资本的因素在作祟。在贪心的鼓动下,最后在股市中引发伞形信托和两融平仓,场外配资与风控的系数破坏,爆仓导致直接破产。可见,人类急需建立可控性的新的商业伦理与商业精神,树立诚信与修身为己任的商道文明,只有舍利取义,待信待人,方能在商场中立功、立德、立言、立命,普利群生。尤其是在盈利得意时,要居安思危,让心在淡定中充满智慧,知进退,明得失,遵因果,惜福报,知足常乐。
此外,还有培育无常心、平常心、长远心,方能在经济社会中福而不骄,贫而不馁,得不狂喜,失不惊心。股价涨不必喜,跌也不必慌,随顺因缘,修炼心境。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股市里面有各种业因,出现乖离现象是很正常的。因此,菩萨在因地上就不介入,免得果遭迂曲,不买就不会有涨跌;而众生则相反,胆大包天,无知无畏,开始信心满满,茫然入市,结果深度恐惧,所以说,众生怕不好的结果。看到一批批被平仓的股民,本来期盼分享牛市的盛宴,却跌倒在闪电熊的踩踏中。当然,制度性的管控也是相当关键的,期盼有所建立。不过,在这一大潮中,也有菩萨行者把股市作为修行的舞台,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愿力深入股海,修炼心性与磨练意志的。时下,股市严重超跌,股民心忧,救市还不理想,但我深信物极必反,政府也一定有能力力挽狂澜,股价也一定会超跌反弹,趋于合理估值的。但无论如何,要清楚认识到,整个股市的结构给予最后的那点少量的利润才属于二级市场的散户。
面对股灾给广大股民带来的心理创伤,建议大家学会打坐和调心,调节自己的身心,观照自己的内心,增强自己的定力,提升自己的智慧。乔布斯习禅得到了佛法的受用,智慧上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但可能身体透支过大,未能长寿。近年来,很多的企业家也是由于过于疲劳而在事业上升期过早辞世,岂不叹哉!物质上的破产尚不可怕,精神上的破产就真正难救了,通常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一切都变得漠然,随波逐流,不再追求生活质量。二是有绝望感,企图自杀,不想再承受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三是对他人构成威胁,不再善待他人,衍生过激的种种行为等等。都要及时调整。
二、培育无常心
无常、苦、空、无我是世间一切法的共相。世事之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无常彰显了佛教缘起法则的本质特征,因此,无常是无情的,又是充满生机的,是危险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是陷阱和挑战,也是希望和机遇。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尊重它,正确对待它,洞察它,转化它,提高认知水平,化危为机,转灾为福。既然是无常,它就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多可以变少,涨了可以跌;少也可以变多,跌了也还会看涨。自古以来,就有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有市场自己调节的机能,何况还有政府调节的机制,此外还有更早存在和繁衍的人性的良知或伦理力量在调节。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和各种正能量,增强信心指数,展开自救与互助,形成新的共业与愿力,则绝地反弹可期!若因此而形成一种新的股市伦理则人人都有福,社会欣欣向荣!
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生起与发展变化的过程,乃至于当下即空的本质。所以,股票有涨必有跌,有盈必有亏,成——上市,住——建仓,坏——转化,当市盈率高了,上升压力加大,股价超出估值太多,高位换手率高了,庄家陆续出货、成交量开始下降了,就不能继续持有,应该减仓,或者出离,违背因果的股价一定会回落的。“空”则是这一切的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正如《金刚经》所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是因果关系的体现,其性本空,股市的骤然暴涨与暴跌都是因为经济放缓、下行压力较大,资本的出路出现瓶颈,人们期盼快速致富的心理所致,牵扯到股市的各方都进入了非理性的状态,可以说,各方贪念炽盛,业力交汇,致使认为加系统性出现了严重的失控,但我始终认为,经过七年熊市的A股,一定会在国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得到历史性的回归于创出新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轻易不要介入这种市场。罗奇格西说:“挣不挣钱和你是不是开餐馆、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一点关系都没有,餐馆、房子和股票本身并没有错,它的本性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它可以有无限可能性,可以让你赚钱也可以让你赔钱,因此,才让我们有机会利用它。所以一夜醒来,10万就变成100万……这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正确利用空性原理就可以办到。”
人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希望的,这是积极的,应当鼓励的。但不要过于庆幸和沉迷于自己短暂的成功,悲剧往往从美妙开始。因此,我个人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能经过这次股灾,大家的心理承受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了,此一福也;各方的贪心有所收敛,平常心等养成了,此二福也;三,大家的技术和智慧有所精进,此三福也。借此机会,我引用老子在《大学》里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培育平常心
在股市大潮中,始终要尊重因果法则,保持一颗平常心。英文中有句谚语: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万事皆有因)。否则就要无端来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买单。如果你不能克制你的贪婪,危机永远会与你如影随形。这次股灾中有些人就像做了一场恶梦,只剩下伤痕与惨痛的回忆了。因此,特别要在因地上发心要正确,起心动念都要正而不邪、觉而不迷,戒贪、戒急、戒躁,特别要去除侥幸心、投机心、盲从心、妄想心,不要恋战、不要怨恨、不要执着。不要心存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执着;不要有无根据的自我期许与暗示,要用智慧的心态,轻松加愉快地选择成长性好、安全性高、市盈率低、业绩好、价值低估的品种介入,关键是主力准备拉升的黄金期要抓住,顺势而为,波段操作,涨多不贪,跌惨不弃,要养成随缘的精神、知足的境界,方立于不败。
四、培养长远心
尽管中国经济也和世界经济一样,面临着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即便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会在总量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企稳向好,结构呈现明显的优化。因此,我个人看好中国改革牛对于股市的利好前景,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市盈率低、与改革方向一致的潜力股作为中长期的价值性投资,而不是投机,让一滴水放入大海,永不干涸。相反,一定会获得丰厚的馈赠。关于这一点的例证很多,不胜枚举。总的来说,就是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祈愿广大股民守望在股市泡沫消尽的地平线上,苦尽甘来,遍地可拾纯净耀眼的钻石!
纯一法师寄语
导语:最后,纯一法师殷切寄语在场大众,致富一定要修心,精神财富优于物质财富。要明了幸福并非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懂得节制,才是智慧;懂得包容,才少烦恼,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一、无论什么财富都是因果关系的体现,不要逆因果而妄动。简言之:不要错因果。
无论是谁,大致国家,阶级,团体乃至小至家庭与个人都要遵循因果律,佛教常讲: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二、致富一定要修心,精神财富优于物质财富;有精神财富一定可以变现为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不一定能够变现为精神财富。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质财富不一定是挣来的,而是修来的。
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所谓:有钱不是万能的。事实上,如果不修四无量心,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放大出来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往往是钱越多感觉缺憾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围绕财富增加这个轴心欲望而运转,从而忘却了人生的根本。要明白:名是缰绳利是索,五欲(财色名食睡)生活如火灾,学会放下得自在。因此,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去把握财富:第一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二大是健康有为的身体,第三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是成就未来希望的因子,第五是正念与信念的力量,第六是与人分享幸福的愿望与胸怀(自他一体,和谐共生),通过分享就可以使所有的幸福被放大,第七是开放、包容、谦和的内心世界,第八自我约束力或道德自律能力,第九是富有同情心的善解人意能力,能够换位思考,利益他人之心,第十是生活必须的经济依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十大财富。
有个比喻说,假如把财富、事业、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0。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挣钱毫不顾及身体。结果“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那么,健康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么?金钱可以换来最新的药品,换来精细的护理,但并不能保障我们的真正健康。
三、财富多的人不一定都幸福,幸福的人不一定需要多么富有。财富有时也像我们的身体,多余的拥有可能是累赘,会影响身心健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为获取财富使健康遭受的损失固然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但我们为谋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伤害就更难以愈合。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我们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自己滋长了重重烦恼。这些内在的伤害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它的影响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见,懂得节制,才是智慧;懂得包容,才少烦恼,懂得知足,才能常乐。要培植四无量心,使自己和家族快乐、健康、自在、无畏、无敌,充满祥和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