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家喻户晓的四大菩萨之一就是愿力深厚的普贤菩萨。邯郸二祖匡教禅寺的融安法师认为:《华严经》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而《普贤行愿品》则是《华严经》的精华,是整部华严导归极乐最终的归宿。了解了十大愿,就了解了整部《华严经》。
我们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普贤十大愿正是出于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有经中之王的美誉。其中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它义理深广,境界微妙,是整部华严导归极乐最终的归宿。而《普贤行愿品》的纲要,正是这十大愿。也就是说,我们了解了十大愿,就了解了整部《华严经》。因此,这十大愿又被称为愿中之王。
关于这十大愿,据《华严经》记载: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他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他遍参善知识,直到最后参访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为他宣说了重重无尽普贤愿海,最后就落实在这十大愿上。此十大愿,横向来说,愿愿皆是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竖向来说,又愿愿皆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
这种发心,如果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将有着不同凡响的深意。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修行和生活本为一体,不可分割。离开了生活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离开了修行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那么,这十大愿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他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了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功德,无论是佛陀的智慧、还是佛陀的德行都是值得我们去礼敬、去学习的。所渭“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
那我们每天礼佛念佛,为什么既没有罪灭恒沙,又没有增福无量呢?那就要看我们的用心如何。
首先,礼佛时要端正心念。
我们礼佛是为了感恩佛陀,是为了见贤思齐,是为了放低自己。而绝不是跟佛陀做交易,所以,我们礼佛时要用一颗感恩的心,用一颗学习的心,用一颗低下的心,用一颗无所求的心。
其次,礼佛时还要万缘放下。
身礼拜、口称念、意观想。身口意三业清清净净,恭敬礼拜。
第三,我们要遍行礼敬。
情与无情同园种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性,我们皆当礼敬。所以,礼敬诸佛定要安住在礼敬一切众生的基础上,方为圆满。
第二大愿是称赞如来。
此愿是教我们修口业。口业清净,说话就有口碑,口业修好,做人就成功了一半。那我们该如何来修这一愿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称赞如来,是称赞已成佛,而称赞身边的人,就是在称赞未来佛。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会称赞如来,更要学会称赞身边的人,因为你身边的人比如来更需要你的称赞。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为什么要修供养法?我们要明白,不是三宝需要我们供养,而是我们需要供养三宝,我们需要借助供养的行为来对治我们的自私和贪著,我们需要借助供养的行为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
那我们没有钱该如何供养呢?其实,钱只是诸多供养中的一种,除钱之外,还有很多种很有意义的供养。在生活中,我们一个举手之劳,往往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欢喜和安慰,这就是身供养。在一个人意志薄弱的时候,一句安慰的话往往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力量,这就是口供养;面对佛陀,最好的供养莫过于深信不疑。这就是意供养。
面上无嗔真供养,口中无嗔吐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无挂无碍是真常。只要我们有心,语默动静皆供养!
第四大愿是忏悔业障。
修行路上多障碍,为什么?因为我们业障深重啊!业障深重怎么办?佛陀曾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要修忏悔法!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将曾经的染污从我们的阿赖耶识中连根拔除。当然,这需要有得力的方法。比如,忏悔时要至心观想,有极微尘数诸佛菩萨围绕我们,我们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诸佛菩萨的功德中,虔诚的向诸佛菩萨求忏悔。这是消除罪业的一个很好方法。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身口意三业随时保持清净,不被贪嗔痴三毒所转,我们的自性就会显现。这里要注意的是,不但要忏其前愆,更要悔其后过,永不再造。否则的话,你的忏悔就如一个漏勺,你所修的功德将永远无法圆满。
佛陀在戒律中说过: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种是能如律如法的去修行、生活,无所毁犯,这种人可以成就;第二种人那就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永不再造。这种人也可以成就。很庆幸,在我们幡然悔悟时还有忏悔作为桥梁将我们带向清净的彼岸,感恩之余更应珍惜!
第五大愿是随喜功德。
看到他人行一毫之善,我们都由衷地欢喜赞叹。这不但可以成就我们自己的善心,还可以获得与行善者同等的功德。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占大便宜的事哦,行善者很可能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甚至是时间,最后才成就了这么一个善行,而我们却只要志诚的那么随喜一下,便可以获得与其相同的功德。所以说,修行也要会修,如果有这样的大好因缘,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随喜,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称扬赞叹,更重要的是能将我们的心融入所缘的境中。
随喜功德还可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当身边的人达到了我们想达到而又没有达到的高度时,便会心生嫉妒。于是在下面搞点小动作甚至自毁毁他,以泄私愤,可是你知道吗?一切众生皆是一体,左眼1.5,右眼2.0,左眼就要想方设法的去残害右眼。这样一说大家就能体会,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虔心的随喜他人一毫之善,则功德无量啊!两相比较,何苦来着!所以要转自毁毁他为自利利他,学会随喜功德。
第六大愿是请转法轮。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立雪断臂,求安心法,为的是请转法轮;大唐玄奘大师,宁向西行一步死,决不东退半步生,为的是请转法轮。那我们呢?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当然是要从脚下开始,首先要请转自性的法轮,碾平当下一切烦恼,时刻保持正知正见,以积累资粮,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再来承祖师之志,担如来之业。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也同样如此。我们还是首先请自性佛吧,时刻以戒定慧为依,不给贪嗔痴三魔立足之地。在在处处请自性佛常住于心中。
第八大愿是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学佛的什么?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向佛学习:
第一是学佛的发心,发菩提心;
第二是学佛的智慧,清净平等;
第三是学佛的行为,六度万行;
第四是学佛的事业,自他二利。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的闪光点,每一个闪光点也都是佛性的显现,我们只要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学习这些闪光点,我们就是在常随佛学。
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就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前八大愿引导我们上求佛道,这一愿就体现了下化众生。如果说《华严经》是佛身,那么《普贤行愿品》就是佛眼。而下化众生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灵魂所在!因为我们上求佛道,直至成佛,其目的就是为了下化众生!
普贤十大愿告诉我们,要恒顺一切众生,那是不说就要跟着众生跑呢?当然不是,恒顺众生是指放下自己的执著,随顺众生的根器和缘起,去善巧地引导和帮助。所以,恒顺众生要安住在一定的原则上,以智慧为前提。决不能是非不分善恶不辨。
第十大愿是普皆回向。
我们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共成佛道。回向是很重要的事,所作的功德无论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都要回向西方,庄严佛净土。
《普贤行愿品》中说到,若人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十大愿王,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受持修学十大愿王者,功德不可思议,得到普贤菩萨愿力加持,当生成就菩提。《华严经》讲一生成佛,而一生成佛的具体方法就在《普贤行愿品》,而其中的十大愿王最终将我们导归极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时代,我们很庆幸,身为佛子,又有普贤菩萨做为我们的身心依怙。我们理当临摹菩萨的品质,实践行愿的精神,扩展我们的心量,启迪我们的智慧,再用广大无限量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努力实践普贤行愿,以此来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门庭施设,尽入漫天花雨的智者之思;灯枼相续,共享圆融无碍的华藏世界。两刃相交不须避,在大公佛教,观照生命的本质困境,传递智慧的庄严浩瀚。
河北邯郸二祖匡教禅寺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五祖寺方丈、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州柏林禅寺方丈,代表作《禅心三无》等。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