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杨曾文(摄影:姚勇)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在总体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然而世界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充满动荡、多变和不确定性,正在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已经太平。人类社会仍面临严重挑战和生存危机,不仅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近年频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创伤,以及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的不断制造暴力破坏和仇杀、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人类文明,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显得日益突出,使得世界经常处于极端不宁之中,人心惶恐不安。此外,随着科技、经济的高度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取得空前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人与人关系疏远、道德滑坡等精神性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各民族的领袖、学者和民众应当调动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资源,加强各国人民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致力建立国际间平等、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发展的伙伴关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创造和平的环境,营造和谐的秩序,朝着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种文化形态、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宗教皆应挖掘潜力,动员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佛教来说,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团体、领袖和广大信众应当认清时代和世界形势,积极顺应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有责任与一切坚持正义和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民众一道,为维护国际环境的稳定和和平,为营建各洲和全世界的和谐秩序,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而努力奉献。
2006年4月中国在浙江杭州和普陀山成功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向世界传递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呼吁普世和谐的声音,提出了营造世界“新六和”—— “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景。论坛不但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凝聚了共识和力量,同时也为世界佛教的对话交流和团结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中国海峡两岸佛教界又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主题在江苏无锡市和台湾台北市圆满举行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是首届论坛“新六和”愿景的拓展。2012年4月25日至4月27日在香港举行了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继续弘扬佛教的和谐思想,倡导发挥佛教在促进世界和平、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这三次世界佛教论坛都紧紧围绕着“和谐世界”这一时代主题,强调“和谐世界”是全人类共同愿望和核心价值追求,围绕世界面临的国际冲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道德滑坡等热点问题,佛教徒应抱的态度和社会责任,以及佛教在今后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进行自我建设和发展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在国际宗教界乃至政界文化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出席会议的各国佛教界领袖和学者,在发表的论文或讲话中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佛教徒应当通过弘扬佛教教义理论,引导民众净化心灵,加强道德修养,从个人到家庭,从社区到社会,从一国到世界,建立彼此理解、宽容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和谐的社会,进而构建和谐的亚洲和世界。
在今天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第四次世界佛教论坛举行之际,笔者相信,中国和各国佛教团体、广大信众能在继承前三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和做出努力的基础上,勇敢面对当今世界的严峻形势,携手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和促进本国的社会和谐,进而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谐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以取得成效,做出卓越的贡献。
(一)以佛教缘起理论和“少欲知足”的思想,引导信徒和社会普通民众在充盈的财富和丰富的消费品面前克制贪欲,淡泊名利,净化心灵,致力为民众和社会做出奉献。这样既能有益于个人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减少烦恼,使身心愉快,也能在关爱和利益群生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受到周围人们的尊敬。由一个人可影响全家,由一家可影响邻里……,影响所及,必将推进廉政建设和改善社会风气,进而促进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设。
(二)以佛教的教人止恶行善的思想进行教化,使信众乃至一般民众从身、语,意三方面提高道德修养,以慈悲、戒贪、廉洁、宽容、诚实、忍让、和蔼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并且致力积德行善,以关怀人帮助人为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兴办慈济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扶危济困,赈灾救难的活动。
(三)以佛教的“不杀”和慈悲、忍让、平等的思想,教导民众爱护人乃至一切生灵,放弃陈旧的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睦协调的关系,为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解和合作共赢,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积极参加保护动物,改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四)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海啸、雨雪干旱、疫病等灾害时,必然对民众的生活带来困难,甚至发生饥馑,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应当发扬大慈大悲的精神,实践“拔苦与乐”的菩萨之道,积极参加国际救援活动,通过有组织的募捐或其他方式,向受害民众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援助。
(五)中国和其他国家佛教团体、信众应当遵循佛教的宽容、和平、和谐、平等、协作、忍让等精神,不仅要尊重其他兄弟宗教,构建各种不同宗教之间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的氛围和关系,而且应联合其他宗教建立国际合作,为制止不同民族或宗教间的仇杀,建立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和各国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国际秩序,互相支援,彼此协作。
(六)各国佛教徒可以联合举办国际性会议,或派人出席相关国际会议,对关于维护世界和平,制止各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争、恐怖主义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呼吁,动员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的行动。
(七)佛教自古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洲各国,成为联结亚洲国家友好往来的“黄金纽带”。在当代,中国佛教徒和亚洲各国佛教徒应当进一步开展彼此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为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实现,增进共同福祉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伟大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佛教界领袖、团体和学者应当充分挖掘传统佛教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努力诠释和弘扬佛教相关教义理念,同愿同行,交流互鉴,通过引导动员、兴办社会福利、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