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佛教未能对全球文化产生更震撼的影响力?
通过对于佛陀之后佛教的传播史尤其是佛教在印度及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佛教无论对于印度还是中国的思想、宗教、信仰、文化、社会,都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即佛教似乎没有能够充分展现它对古代印度、中国、亚洲世界乃至全球文化更深、更广、更大、更多、更全面、更震撼的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呢?在此试着提出一些思考:
1、佛陀建立了僧团,也建立了四众弟子的制度,但是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此后都未能建立起信众群体真正组织化的制度,由此导致僧信关系一直在失衡中,而由于僧信关系的持续失衡,严重失衡,则必然导致佛教联系社会不足、及导致发挥信众力量不足的情况,佛教成为修道僧的“专业”宗教,佛教思想中修道僧伦理思想的部分被着力发挥,而佛教中带有全民分享性质的普遍价值、普遍思想则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公元前后佛陀觉解中的一些重大方向,被开发为菩萨乘佛教(大乘佛教),菩萨乘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而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宏伟理想,对于圆满成就佛陀的本怀,扭转佛教的“专业化”倾向,吸引人民群众、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不过菩萨乘佛教虽然完成了理论建构(以一系列大乘经典的出现及结集为标志),却似乎一直未能建立起与菩萨乘思想、信仰完全适应的僧团及教团,菩萨乘一面是佛陀本怀的伟大展现,一面也是有待继续实现的佛乘。
3、佛教在中国,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为突破印度固有历史文明、风俗习惯的封锢,直接揭橥佛陀本怀,截断众流,以心传心,奠定了稀有的基础,中国佛教侧重佛性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同一,克服繁琐的学风,建立亲民的态度,皆为不凡之成就;不过由于学术思想及语言文化的隔膜,使得中国佛教在理解印度经典和思想时一直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中国社会以政治价值及世俗价值为中心的价值模式及相关的社会管理模式,使得佛教很难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真正充分实现佛陀教化的伟大功能。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印度、中国及古代东方世界展开的佛教,本来应当是人间佛教,而它的许多方面,也确实充满人间佛教的光芒,但是由于文化、风俗、习惯、制度等等世间势力的阻碍,佛教的人间佛教特质似乎并未在历史上获得过完全充足的凸显,这是我们透过刚才的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历史的佛教既是人间佛教,又未能充分展现人间佛教的特质,人间佛教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在一起,佛教这样的历史发展处境正好向我们揭明了人文历史的固有本性,也正好向我们昭显了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的大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