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 (摄影:姚勇)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这首偈道出了太虚大师对于修习佛法、志求佛道者的慈悲指引:完善和圆满自身的人格与道德,这才是真实的成佛之道。
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五戒。五戒是获得人身的正因,做人的道德基础,也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在六道众生中,也就是六种不同形态的生命体中,人是最具探索真理、成就解脱的能力的。三世诸佛的最后身,均以人身来示现出家、修道、成正觉。人身是最佳的纳法受道之器,是成就佛道的胜缘和保障。故宗喀巴大师云:“睱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一遇。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学。”
儒家说,人者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讲仁慈、知礼义。现代社会物质产品丰富,科技手段发达,然而这些却未能驱散人们眼中的迷茫,也无法填补人们心灵的空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问题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面对种种令人忧虑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自身思想、语言、行为的造作,不得不去正视佛教戒学教育的价值。
戒学教育是开启世人因果信解的钥匙。为什么世界上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庄严,有的人丑陋?常有人抱怨老天不公,实际上,这都是因为各自所造前因不同,而感得的不同果报。世界上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解释——自作自受。做杀盗淫妄的事会堕落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不是佛陀制定的教条,而是佛陀发现的真理。
学佛重在了知因果、相信因果,并积极地去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一个人若有一颗惭愧的心,便能够激励自己向上;若有一颗忏悔的心,就可以不断更新自我。佛陀之所以成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些真理,并去实践了这些真理。因此,修学佛法须从发愿开始,从惭愧忏悔开始。
佛法讲因果,五戒就是修因。不杀生可以获得长寿的乐果,也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不偷盗,果报上可获得大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风气也能得到净化。不邪淫,能得如意眷属,此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保障。不妄语,口里自然香气充满,人与人之间自会多一分信敬与互助。如果能够持不饮酒戒的话,就不会颠倒意识,就不会丧失智慧……因果规律,法尔如是。所以,佛陀常常勉励世人:“常持于净戒,福慧自庄严。”
什么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私奉献众生的人。
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心,学佛的语,学佛的行。我们要想成佛,则须完善人格,圆满道德,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华严经》说:“譬如造宫室,起基令坚固。施戒亦如是,菩萨众行本。”想得人身,要从持五戒开始;希望解脱,要持别解脱戒;希望成佛,要进受菩萨戒——用“摄律仪戒”来止恶,用“摄善法戒”来修善,用“饶益有情戒”来度众生。这三戒分别相应于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持戒离恶才能顺应如来的清净本性,心的清净一定是从止恶开始。
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曾教导后人:“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
老和尚身为禅门一代宗师,如此苦口婆心地开示戒学教育对于兴国利民的重大意义,我们作为后学,又怎么可以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呢?
在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不可否认,道德的缺失是造成自然环境破坏、人文环境污染的根本因素。佛教戒学教育若能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基础,必然可以指导人们完善人格、圆满道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的人类理想将不再只是遥远的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定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