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年前,观世音菩萨与舍利弗为有情众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二百六十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而它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帮助呢?且看二祖匡教禅寺融道法师如何说。
观音菩萨与舍利弗的一场精彩对话
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再转法轮的时候,有一位能够自在观照般若空慧的观世音菩萨,与另一位在佛弟子中高居智慧第一称号的舍利弗,为有情众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聆听这场对话,就像是在寒山的夜里聆听那钟鸣,声声苦乐皆随风而逝;品味这场对话,就像是在虎跑的泉边品味那龙井,杯杯清澈将狂心来安;观照这场对话,就像是在孤山的顶上观照那春梅,叶叶来去都随缘从容。这场对话,就是已经在古往今来大多数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的一部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自古以来,《心经》一直在佛教界广为流传,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
《心经》不仅对我们的修行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我们的为人处世直接地、确切地、简明地、给与多方面的启示。《心经》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劝人心无挂碍;三、做到心无挂碍的方法。就这三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里面,观音菩萨以她的般若智慧为我们遣除了“我法”二执,为众生呈现出让众生看破世事的教法。
佛教从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依因缘和合而现起的万法,我们凡夫却遍计执为实有。这就好比是做梦一般,在梦中,我们常常以为所见到的人我是非、山河大地是实有的。甚至有的人在梦里面数钱,还会笑着醒过来,醒来之后才懊悔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而根据佛陀的教法,我们的苦就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了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了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因为这种执取,我们才会有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杯弓蛇影的种种妄想;就是因为这种执取,才造成了我人内心中的不清净;就是因为这种执取,才造成了我人跟周遭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而这个“我执”的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心中,所以,只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剖,才可以让众生彻底的看破世事。《心经》,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所以,对于上述种种的法则,《心经》便是用一连串的带有“不”字和“无”字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直截了当地否定。下面,大家请合掌,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诵一下这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好的,请大家注意,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正是整部《心经》的核心讯息。《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
《心经》从经文最开始,观世音菩萨在深观智慧到彼岸时,便以“五蕴皆空”的真理将我们引入了空解脱门;继而,观世音菩萨又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角度来教导我们审视空性,将我们引入了无相解脱门;接着,又以“不增不减”来教导我们不要对那有为的果报产生执着愿求,将我们引入了无愿解脱门。这“空、无相、无愿”三个解脱门,是能够让有情众生觉醒的三门。从此清净的三门而入,便舍弃了凡夫对于“人我”的执着;舍弃了声闻、独觉二乘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四谛法的执着;舍弃了权乘菩萨对于能证之智和所得之境的执着。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彰显,事实上也是破除烦恼,使人看破世事的最佳方式。
或许,有的人会说了,《心经》既然是讲“空”,讲“不垢、不净”,你这会儿站在台上,怎么老是在给大家说《心经》是如何如何的呢?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就以“色”与“空”为例,为我们开示了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空”的含义。
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色,有时被理解为物质。在这里,更为确切的说,它指的是由地水火风之内四大种所组成的我们的色身。凡夫执着色身,从而妄增惑业,轮转生死,就是因为不能了解真正的空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凡夫误认为万法或是“实有”或是“空无”的二种执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在破除凡夫执着于世俗所取的色法之外,别有一个“真空”的执着。这便是空性的“四重结合”的公式。
运用这个公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运用这个公式,便能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戏论。让我们打个比喻:比如说,像现在这座房子,是有呢?是无呢?你说有,如果把水泥、砖头、钢筋、木材、以及工人的努力分解开来,房子在哪里呢?如果说无,而我现在明明是在房间里呀。所以说,房子不异空,空也不异房子。另外,当我们说到空性时,是当体即空的,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是其自性本空,并不是要等到,水泥、砖头、钢筋、木材、以及工人的努力都分解开了,房子才没了,空义才能显现。
如此说来,这四重结合的公式,在彰显空性的同时,也为我们道出了空与有的关系,那就是空有不二。由此,我们便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当我们在学习《心经》的时候,在体悟那能破除烦恼的般若空性的时候,最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将“空”误解为绝对的实在或是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被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换句话说,我们不要因为执着于那一连串的“不”字和“无”字而认为什么都无所有,从而产生“恶取空见”,以致拨无因果,堕于野狐。真正了达空性的大修行人,是不昧于因果的,缘起性空与因果相续本就是相和相谐的。
由此可见,《心经》所彰显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已经超越了否定与肯定、差别和平等的对待。当空性将我们执着的外衣彻底地剥去之后,那本来的面目就会一览无余地显露出来,如此,尘世间的一切我们还有什么看不破的呢。
只有看破尘世间的一切,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此,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
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间,如何做到心无挂碍?经文中是这么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
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说明这种方法的究竟性、真实性,能除一切苦,感受到它的真实。
经文的最后,观音菩萨终于揭示了这个能够令我们“心无挂碍”的般若波罗蜜多咒,那就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去吧,去吧,大家都去吧,都到彼岸去,彼岸是归宿,赶快用行动成就无上正觉吧。大家只要诚心的颂持,必能心无挂碍,必能到达彼岸。
如果放下执着,一念清净心生起,苦的当下就是空,烦恼的当下就是菩提。那远离颠倒梦想的涅槃彼岸,当下就是心无挂碍的此岸。
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三、做到心无挂碍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
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
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
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时时皆吉祥。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百丈禅师写过一首诗描述: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阿弥陀佛! 感恩大家!
门庭施设,尽入漫天花雨的智者之思;灯枼相续,共享圆融无碍的华藏世界。两刃相交不须避,在大公佛教,观照生命的本质困境,传递智慧的庄严浩瀚。
河北省成安二祖二祖匡教禅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五祖寺方丈、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州柏林禅寺方丈,代表作《禅心三无》等。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