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的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

2013-05-29 11:17:30  来源:大公网佛教


  觉:爱因斯坦曾经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这和佛教的般若学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及法相唯识之学中的“比量,现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另外,人的内心世界有多复杂,佛教的理论也就有多复杂。现在已经能证明,佛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内宇宙和外宇宙统一研究的深刻认识,同爱因斯坦、马克斯、韦柏(Max. Weber)、海德格尔(Heidegger)、荣格(Carl Guster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证的。所以,汤恩比说:“二十世纪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传播到了西方。”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信佛和学佛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佛学的世纪,对此,先生有何评论?

  潘: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他明确地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来的疑问,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念是很科学化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牛顿定律规限着我们的思维。我们认为,任何可触摸到的东西,也可以准确测量其长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实,任何东西都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更细小的原子、粒子等组成。到了很微小的领域,牛顿定律就不适用,要用量子力学才能了解它的运作。在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译作‘测不准定理’)。

  这个原理指出,在处理很微细的粒子时,根本不可能测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变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可见,在极微观的空间里,物质是无常的、无我的。再看另一极端,在一个极大的空间里,我们也可体会到无常、无我。例如,我们坐宇宙飞船,作太空旅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间在不断缩小,如果超过了光速,时间与空间都完全改变了。这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的飞行速度而变幻着,整个宇宙空间也因为有物质的存在而产生变化。

  既然微观的、宏观的两端是无常、无我的,中间便不会是恒常不变的。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能量足可以互相转变的(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现象,也确是因为能量、质量的互变而产生出来的(核能发电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变幻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一切事物无常、无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学化的了。

  佛家讲‘空’,并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零’这个数目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来‘零’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它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例如:在一○○的后面加一个‘○’位,马上增大,变为一○○○;你把一个数目乘以零,这个数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以零除一个数目,则又要变为无限大。‘○’又可以对其它数目不作干预,保持中立,任何数目加零或减零,都不会改变其本身数值。‘空’就像‘零’一样,富于包容性,可变性。真能悟空,我们就不会执着,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义理和思想精华正在逐渐为西方所认同、所接受,这是因为西方社会有现实的需要。不过,佛法的弘传,一要看弘传者的质素,二要善于与当地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适应,正如同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再从中亚传到华夏大地,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一样。二十一世纪是否能成为佛学世纪,依然要看上述两个条件。

关键字: 信佛 科学家 香港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