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小帆 (图片来源:龙泉寺)
编者按: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小帆在“一即一切——佛教与互联网”分论坛上的发言,以下为其发言内容:
网络科学和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是互通的
曹总刚才讲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手机 PAD真的变成了我们人体的器官,不可分离的一个部分。刚刚我一进房间的时候,就把手机交给了我的太太,现在我的手不拿手机,就不知道往什么地方放呢,就觉得自己少了一个器官。
佛教当中的《华严经》描述过“因陀罗网”这样一个名词,我觉得跟今天这个时代的情况非常相像。所谓的因陀罗网就是由无数颗明珠串联而成,每一颗明珠都映现着其它所有明珠的光辉和影像,而每个影像也同时映现出其它所有的影像,可以说它是交相辉映,重重无尽的这么一种感受,俨然很像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乃至网络当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在展现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整个世界深层的互联。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两点,可以用十个字来表示:世界大网络,网络小世界。所谓世界大网络,就是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一即一切”,昨天我在跟法师交流的时候,我说:“这个‘一’其实就是我们真的整个世界,就像因陀罗网一样的”,它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平台,包含着一切,而这一切中的很多很多的部分,其实也都是网络。不仅有互联网,其实大家想想看,交通网络、电力网络、社会网络、生态网络,甚至于我们说话的语言这个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它都可以表示成网络。所以,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真的都是由网络构成的。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像这种因陀罗网的特征一样,这些网络之间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密切。就像这种全球航空网络,飞速的发展,使得我们一天之内可以从东方到西方,当然,它也可以是传染病一天之内就可以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带来的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大网络套小网络,每一个网络当中又有很多子网络。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仅有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微博中的互动关注关系,我们有微信中的朋友圈,我们有手机的联系,我们有邮件的联系等等。所以我想佛教中的因陀罗网真的是很好的刻画,现在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真正地处于一个网络连网络,网络套网络的这样一个网络化的世界中。
第二点,网络小世界,就是大家想想,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网络化,意味着我们这个网络越来越大。某种意义上,它反过来意味着,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个月之前我在坐从上海到北京的飞机上的时候,坐在第二排的一个老太太,他的儿子已经都有60岁左右了。飞机刚起飞,他就问对着我们坐的这个空姐,说小姑娘飞机要飞多久啊。这个小姑娘就告诉她,很快的,两个小时就到了。然后这个老太太是南通人,就用南通话跟她儿子说:你看看,世界变小嘞。一个80几岁的老太太都能明白世界真的变小了。
其实在网络研究当中也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在座的很多年轻人都知道,叫六度分离。也就是说我们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中间只要通过六层朋友关系就能建立起联系。而现在随着我们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其实随着网路化趋势不断的增加,我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可能变得比6还要更小。网络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佛教当中缘起相依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科学当中的很多概念,跟佛教当中的这些概念,某种意义上是互通的。随着我们网络变得越来越大,看上去我们每个人好像是变得越来越渺小。之前星云大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当时讲的是丝绸之路,恰好可以用在形容网络化时代我们个人的作用上,他在讲丝绸之路的时候,他说,这么一个小小的蚕,看上去那么的小,它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蚕丝看上去那么细,但是它长廊不断,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其实在这样一个网络化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像那个蚕一样,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佛教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面,我们国家大概有接近500个城市,都在提智慧城市,其实我们今天谈智慧,我觉得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主题。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特别强调智慧的宗教,我们今天在这里谈智慧其实是谈对了。
从政府建设和管理的角度来看,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到智慧在我们这样一个城市运行中的重要性,这个本身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当然在这样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利用到互联网+,我们需要利用到大数据、我们需要利用到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其实现在,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互联网技术,我们政府,确实从某种意义上开始变得智慧了。
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很小的例子,大家知道,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话,群租房是很多的,对吧,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他把它隔成8间、10间,给8个、10个人住,几年前上海就因为这种群租房里面易燃的材料发生过一次失火,所以上海市政府,要求我们各个区要整治群租房,不允许这样隔很多间。怎么整治呢?如果这个布置下去,区里面可以布置给街道,今年必须要给我把群租房整治多少,问题是领导也不可能一件件看去呀。
后来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主意,就是利用我们的手机。现在在上海的这种群租房,不管是群租房的房东也好,还是租房子的也好,再贫困总会有手机。有手机在房子里面就会有上网的需求。所以上海的群租房里,总是会有WIFI路由设备的。那就跟电信部门合作,如果这个两室一厅的住房每天晚上都有8个人在上网,那就一定是群租房。大家想想看,我们政府也真的可以开始利用互联网了吧。
我这儿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使我们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使这个城市里面的人的群体产生出智慧,这是根本的、最终的目的。
如何实现呢?我觉得非常巧合的是,这次参加这个论坛真的参加对了,我们这个世界佛教论坛的总的主题八个字:“同愿同行,交流互鉴”。我今年翻译的《智慧社会》这一本书,这里讲到,一个城市的建设如果能鼓励这个城市人们在单位、组织、社区,社群当中,有更多地交流互动,那么这样一个组织,这样一个社区,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地和谐稳定,变得更加愿意合作,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大家知道信任、信用在互联网时代是多么重要;另外一个方面,一个城市的建设当中,还要鼓励人们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之外,去更多的地方人、思想做交流,这就是所谓的探索。
所以我说,在这样一个智慧化的建设当中,可以考虑到两句话,第一句话,世界那么大,可以去看看,我们这也是好的智慧,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人们,与更多的思想,与更多的人去交流。第二句话,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哦,就是你回到你的小家庭,你回到你的社区,由于现在有经常性的互动,应该变得更加和睦,更加高效,这是我们智慧化的建设的最终目的。
这几年我在交大开设的《网络科学导论》课,最后我都布置一个作业。就像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初不从斯坦福退学,我就不会自由地学那个书法课,如果我不去学那个书法课,就不会有后面的麦金塔式计算机那么的漂亮的字体。就是说回过头来看,人生当中的很多的人和事,这些点点滴滴都是穿在一起的,因此我的作业就让学生们去分享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当中,某几个人,某几件事,或者这些人与事之间是怎么相连的。而同学们的分享,真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这个真的是印证了“缘起相依”的概念是多么的重要。
我当初在为《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写序的时候说过,大数据时代如何让我们人类变得更美好。我们越是有了更多的数据,越是有了更加强大的科技,越是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在我们做教育的有两句话:用科技武装头脑,用人文养护心灵。其实,数据、科技、人文的融合,可能会对我们解决一些困境问题提供一些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这方面,我觉得恰好佛教,真的是能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文/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