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的出家日记:师父不在家,却“清福难享”

\
湖北黄州安国禅寺

  文/圣玄

  师父的事情很多,常常出门,有时候还会离开黄州到外地,这时候自己就跟放了假似的,一睡就能睡好久,然后起来忏悔,接着去睡懒觉,再去大殿里拜佛忏悔……除了睡觉,就是出门逗小猫,坐在屋里胡思乱想。

  有一天,以前的同学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她的外婆生病很严重,“外婆这么善良,为什么她还会得癌症?”

  一时间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想起自己家中的老人,一样的慈祥善良,朴素地相信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倔强地在黄土地里耕耘,辛勤一生,把儿孙养育长大。

  现在家里祖辈的老人都故去了,非常想念他们,看到来来往往的老居士,总是能想起温暖的大手、脸上舒缓的皱纹、健朗的笑容、俭朴但丰盛的晚饭,依旧熟悉……每天都不忘为他们回向,有时也会胡思乱想,他们会往生到哪儿呢?其实我是不太敢想的,人们总是憧憬着善良,互相安慰说善良的人上天堂,却很少思考,什么是善良?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上说,“能感当来乐果报义、及烦恼苦永断对治义,一切一分是善。”能够感召今生后世乐的果报,对治烦恼、永断诸苦,就是善。人们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包括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抹和煦的阳光都是有情前世今生的善业所感,一切都是耕耘的收获。同样的,现在与未来的生命从当下开始,从现在开始断恶修善,一切都还有希望。

  同学跟我说,他在网上感叹了几句,有个信佛的姑娘给他私信,告诉他自己有办法救他的外婆,向他推荐了很多个神奇的咒语,提了很多夸张的要求。他没有信心,对姑娘的话更加怀疑。

  我无言以对,更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了,但是对那位热心的姑娘,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一厢情愿地以为,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自己怎么说也足够善良吧,甚至有了审判一切的自信,好为人师地拿着这一套“金科玉律”去衡量陌生人、要求朋友、绑架家人,筹划着改造所有人,难道别人要变成我这个样子吗?

\

  我知道我不够好,所以要抓紧修行,多念佛、多布施、多像这位姑娘一样“帮助”别人……这样总该可以了吧,这样的“修行”让自己好紧张,不仅没有“对治烦恼,永断诸苦”,更给本来忙碌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负担,一如期末考试前,忐忑不安地抢记几个单词,徒增烦恼,当下心境陷入了恐惧和焦虑,怎么奢求乐果。

  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里说:“贪瞋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瞋痴等,所生业是善。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由善感乐趣,诸生中安乐。”

  如果内心与贪嗔痴等烦恼相应,所生业皆不善,一定会招感恶趣苦果,而遮止贪嗔痴诸烦恼的垢秽,与清净心相应,所生业皆善,一定会招感安乐之果。

  世上的事就是经不起细想,越是向内观,越发现自己的“善良”像是自欺欺人,很多时候表面上是利他,但内心打上了我执的底色,仍深陷在满足感、成就感、控制欲、领导欲中,在增长微薄的福德同时,种下了堕落之因。内心烦恼翻腾,才发现自我的贪爱坚固,而善的种子脆弱如斯,难怪师父总是耐心地鼓励、呵护。

\

  等到师父外出回来,跑到丈室汇报胡思乱想的心得:“哎,我怎么这么糟糕,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差劲。”

  师父说,“这就对了,每天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进步。”

  每天犯错,每天反省,接着再犯,再反省,就好像每天吃撑了以后喊着减肥,怎奈安国寺大寮做饭太好吃了。虽然师父一直说,你这样不用减肥,已经够瘦了,就好像师父总是鼓励、呵护小徒弟的初发心,很少批评呵斥,但是我心里还是清楚,自己不是什么善茬。

  坦诚面对自己是狼狈的,和东坡居士在安国寺参禅时所感慨的一样,“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却也乐趣无穷,在这个过程中,惭愧、反省、忏悔、发心、改正、骄傲、惭愧、反省、忏悔、发心……与自己打趣,对着镜子自嘲,另是一番兴致。

  做了一点点善事,都巴望着佛菩萨和所有人能知道,但是明知是不对的事情,也侥幸地想菩萨不会计较。甚至有时候清晨躺在床上,掰着算账,最近挺精进了,今天偷懒应该可以的吧。这么一想,不免骄矜,可是云板响起,又不得不爬起来——有这种算计、自满的伪善,不正是没有福德的显现吗。

  正如师父常说的,“有这种想法,说明你的菩提心没有真正发起来”,一针见血。发心终究不是在得失上斤斤计较,还是要在心地上解开自我的甲胄,暴露生命的实相,“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方成胜义善——无为涅槃,毕竟清净。

\

  柔师父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同学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酒鬼倒在路边,那时已经很晚了,同学走向前去,很关心地问那个陌生的酒鬼,家住在哪里。柔师父的声音和他的名字一样,很温柔:“那时候我就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

  在出家以前,我就曾扭扭捏捏地向师父提过一个请求,希望能在安国寺里安住下来,并不想去承担太多的事,害怕自己的功夫不够,事事做不好,徒增烦恼。师父一眼就看出我的心肝,哈哈一笑:这个要看你的发心,难道做事情就不是修行了吗,你的发心是为了名利还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决定你是不是修行。

  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是诸善中王。受到师父的鼓励,我也学着师父的样子,事事努力投入,似乎是习惯了忙碌,但是思想总开小差,没有定力。闲暇的时候,心更难以安定下来,东看看,西瞧瞧,一个劲儿刷手机 ,内心奔驰不歇。柔师父见了,笑笑说:“清福难享”。这才发现,烦恼的焦虑不安,防不胜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切,都可寻诸当前一念,毕竟,当前一念是唯一能够把握的事,也是唯一需要把握的事了。但这个事,“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责任编辑:DN010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