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师:台湾“思凡事件”的前前后后 

2013-02-22 10:41  来源:佛医我心博客

  

  “显正”之外,还须“破邪”的积极性,也算是台湾佛教的特色。以下略述笔者(昭慧法师)依佛法之理念,在台湾佛教社会中,发起的几项对内或对外“破邪”或是“显正”的社会运动。那些,或可称之为台湾佛教的“另类经验”吧!因为它与台湾主流团体的人力、财力不成正比,算起来并非台湾佛教的主流势力,但是它在思想面的后续影响力,却是不宜轻估的。

  笔者出家一段年日后,受到印顺导师的提携,到福严佛学院教书。当时他希望笔者未来能在佛教学术上多所措心,甚至要求学院让我得免行政事务的烦扰,专事研教。那时笔者算是山居的一介学问僧,写出来的佛学文章,已谬承佛教界的赏识,也自期能以学术成就来报答恩师。但是因缘际会,却使笔者离开山林与学术的象牙塔,展开了为期十五年护教与护生的生涯。

  一九八七年间,有一次偶从山门向外眺望,看到《国文天地》“修理”佛教,辱慢僧尼,内心非常生气。其实自明、清以来,低落的僧品与轻慢僧尼的风气互为恶性循环,僧尼往往被贴上“情色”与“暴力”的标签,而成为戏曲小说中的负面角色。碍于“忍辱”之教,僧尼往往静默承受而不反抗。这样一来,让人觉得辱慢僧尼不须付出代价,“软土深掘”而肆无忌惮。

  可能因为笔者本身受过大学教育,有民主理念与正义理想,总认为出家人也应受到平等尊重,不应因其出家身份而横遭羞辱,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理所当然要“不平则鸣”。

  早先只是以文章回应这些偏颇言论,但发现到媒体编辑一般总是保护原作者或社方记者,不肯刊登我方回应,对此笔者束手无策,于是与当时旁听笔者佛学课程的性广法师商议。性广法师当时住在汐止慈航堂,按期到山下宏扬佛法,有一群在家学生,大都是上班族。她很有前卫意识,立刻把《国文天地》)羞辱佛教的文章,影印给闻法大众阅读,群情愤慨,共商每人每天打一通电话到杂志社,要求社方必须刊登笔者的文章,以为平衡报导。

  起先杂志社还是很老大,想要不予理睬,但经过大家不断地打电话,他们还是会烦、会怕,终于有了一些妥协。几度类似的事件交涉下来,我们发现到,这些媒体很“老大”,个人与他交涉,他根本就不会理睬,于是我们决议,干脆成立一个组织来与他们交涉。

  一九八八年间,笔者邀请性广法师一同找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了中长老(后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两个“小毛孩子”,竟然想要在中佛会组织下,成立一个护教组织。后来几经筹备,“中国佛教会青年委员会护教组”终于挂牌运作了起来,笔者被公推为“组长”。

  那时的传播媒体、艺文界人士,时不时就丑化僧侣,大都说僧尼是因为失恋、失意、遭受挫折与打击才出家的,我们不希望社会对僧尼有此刻板印象,所以想用组织交涉的方式,防止无聊文人与记者,肆无忌惮以调侃或辱慢僧尼。

  一九八八年六月成立护教组,这是奠基在台湾社会“解严”的基础上的。解严以后,社会上已有许多人民自发性“自力救济”与抗议警宪的民主运动,早先笔者对这些运动也并无好感,认为这些人“没事闹事”,可是等到自己有了切身之痛,在三宝受辱时,“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时观念就有所改变了,策略也常相同。例如,当媒体刊登一些污辱三宝或对佛教的报导有所不公、不实的言论时,我们就会撰写投书传真出去,并打电话请他平衡报导,如果他不答应,我们就寄存证信函,郑重告知:如果不依法刊登我方报导,我们将不排除发动全体佛教徒拒订贵报。这么一来,策略往往奏效。因为订户对他们而言,是经济命脉,不但影响报份,而且也会影响广告收入。毕竟佛教徒的人口众多,只要有一小半人拒订,就够他们受的了。

  在护教组成立之后,我们就着个案一一交涉,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曾有一篇中央日报的报导说,高雄市佛教的出家人口,只有一百三十多个人。事实上高雄市佛教比丘尼绝对不止此数。此外,报导还说这些人都是因为失恋、离婚,生活不如意才出家的。看了这篇报导之后,笔者当然很生气,立刻打电话过去!记得当时在笔者身旁有一位学生还极力劝阻道:“师父,您还是不要打吧!”笔者说:“不打,人家就瞧得起我们吗?搞不好走到街上还被人当作‘弃妇’呢!”

  打电话过去交涉,地方版编辑回应说:“高僧是不会介意这种事情的。”笔者乃回应道:“我可没告诉你我是高僧,高僧做不出来的事,低僧做得出来。所以你一定要更正报导,否则我们一定会展开抵制行动。”当然,交涉不能光是口头交涉,后面一定要有“武器”作为后盾。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绝对不可能像XXX教那样引爆“九一一”,那我们依凭什么武器呢?武器就是“拒订”,如此一来,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不得不对该项报导给予更正。 

  再举一个笔者亲闻的例子。当时性广法师住在慈航堂,有一次,联合报刊出一篇题为“春风不度佛门地”的新闻,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脱光衣服闯入该寺大殿,“众尼姑掩面惊叫奔逃”,报导写得煞有其事。当天正好性广法师在场,实际情形是:一个精神病患来到,乱敲大磬,寺中人看到之后,劝阻无效,对方反而脱下了上衣撒赖,这时寺方只好打电话给山下的派出所,于是警察上山把他抓走。

  摊开台湾的媒体,报导的大都是凶杀案,我们不要以为台湾已经“天下大乱”!这些记者要如何知道台湾社会发生什么事情?原来他们常跑到警察局等候新闻,或是与警察创建良好的关系,这些警察会源源不绝地提供有关凶杀案的消息,所以他们报导的大都是负面消息。前述情况,一定是派出所的警察多事,告诉了媒体记者,记者一听,灵感来了,于是配合武侠小说中出家人卑微粗俗的印象,加以自己的丰富想像,而写就了─篇“众尼姑掩面惊叫奔逃”的新闻稿。

  后来性广法师立刻向联合报抗议,并要求予以更正。报社当然也老大不理,性广法师遂表示道:如果不肯刊登,我们会要求所有信徒拒订。在这情况之下,联合报只好作了平衡报导云:那位精神病患者该日到来,并没有脱光衣服,比丘尼们也都沉着应变,并未奔逃。此外,慈航堂还办有孤儿院,广做慈善事业。后面这些话技巧性地恭维慈航堂,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聊作补偿用的。故知:权益得来不易,它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试想,如果凡事忍让,不极力争取,对方有可能作任何改变吗?

  当时我们就“两个毛孩子”,加上性广法师的一群在家学生以为“一群小喽啰”,竟然就着一叠存证信函、几个信封、邮票,再加上一支电话与一台传真机,与诸庞大势力的媒体,展开了煞有介事的交涉。

  特别是一九八八年底至八九年初的“思凡事件”,因抗议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公演“思凡”,一时轰传武林,惊动万教。国立艺术学院是教育部的管辖范围,于是笔者就锁定它作为“端正视听,给人民再教育”的一个好目标。首先,护教组寄发存证信函,请系方取消演出这出戏码,并请佛教界广为联署,让校方与教育部深感压力。其次,透露消息给传播媒体,好让此事广为社会之所周知。当时系主任平珩女士觉得相当为难,乃与我们展开谈判。这一来,媒体与艺文界当然展开全面的“反扑”,责笔者以“迫害艺术”,笔者也毫不畏战,一一辩驳。“思凡事件”于是造成了台湾社会的大震撼,颠峰时期,几乎天天都成为联合晚报第三、四版的头条新闻,报导无日无之。

  社会人士对于出家人竟敢站出来侃侃而谈,既是侧目,又是好奇,笔者也因此变成剑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就连许多法师、佛教媒体与佛教艺文人士,也都不屑地将笔者视为六根不净的“好战份子”,为显清高而与笔者划清界限,甚至写文章冷潮热讽。但是记者直接与笔者接触,听笔者道明原委,就能体会到僧尼在中国历史中所承受的委屈,所以对笔者非常友善,报导出来的也就较为正面。

  那时华视有一个热门的谈话节目,名为“华视新闻广场”。主持人李涛先生请笔者上节目,直接面对社会大众,与平珩等艺文界人士当场辩论。节目现场播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观众对出家人的印象全盘改观。他们觉得很震惊,因为出家人在他们的既定印象是很卑微的,而且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走路目光要离地三尺不远的迂腐之辈,怎么忽然间出家人竟与人侃侃而谈,而且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对此很不习惯,但听到了笔者所谈内容以后,他们显然极感兴趣,也转而同情我方,于是整个局势明显扭转。

  我们的策略是,若不取消“思凡”昆剧之演出,我们打算发动佛教徒,包围演出地点基隆文化中心以静坐抗议。当其时,佛教大德之中,星云大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并不知笔者曾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的学员,与佛光山有过殊胜法缘,但是,在与笔者“素昧平生”的情况下,他竟然主动打电话过来打气:“昭慧法师,我全力支持你!看你要多少群众,我就给你带去多少群众。”

  比较有群众基础的法师,对此议题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有的甚至向媒体记者表示:“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出家人自己做好就好了,不必去理会别人怎么想。”另外也有一些法师,其态度是“坚壁清野”,认为事情虽然很有意义,但是决不让信徒参与。星云大师的支持,给了笔者一颗定心丸,当时笔者之所以能够那么强硬地与对方谈判,就是因为背后有佛光山支持力量的存在。否则若老是“唱空城计”,放个“后面有滔滔汹涌的群众”之类的风声,久了也是会穿帮的。

  最后教育部社教司长杨国赐教授只好出面,找两造来会谈,要求双方各让一步:国立艺术学院将不再把“思凡”女主角定位为尼师,我们也不再于他们公演的基隆文化中心场外展开抗议行动。教育部其实也很为难,因为我们说对方迫害宗教自由,对方说我们迫害艺术自由,他帮哪边说话都不好。连达成协议之后,教育部也立刻被谴责以“干涉艺术自由”。

  护教组的冲锋陷阵,还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效果。从那以后,一般媒体不敢轻易调侃出家人,不敢动不动就给出家人扣上情色与暴力的帽子。例如:在发生“思凡事件”的那段时间里,台视要上演剧情与“火烧红莲寺”相关的连续剧“红姑”,笔者立刻透过媒体记者放话说:我们要向台视严重抗议。当晚联合晚报立刻用大标题刊登此一消息,台视非常震惊,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对国立艺术学院的强硬态度,于是立即透过媒体表示:他们一定会改变剧情,以免伤害佛教。有的电视剧演到出家人,竟然还知会我们,请我们先看过剧本,表达我们的意见,以免演出时招惹麻烦。总之,经过了这些努力,终于让台湾媒体改变了对佛教动辄戏谑的态度。

  可以这么说,佛教经常受谑的局势改观了,僧尼在台湾的正面形象也逐渐大过负面的刻板印象了。除了上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外围因素,以及佛教界出现典范人物,藉由大专佛学社团的引导,知识份子与大学生大量学佛出家等等正面因素之外,上述“护教组”在媒体群中“破邪”的力量,其影响也不容小觑。佛教中人一改“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与谤三宝人硬碰硬,把负面抹黑、中伤、调侃、鄙夷三宝的声音给压了下去。这不是透过政治力量去周旋的,而是透过草根性的群众力量,与面对谤三宝事时给予强烈回应,而硬搿回来的。

  思凡事件过后,有一次中国时报副刊为此议题举行座谈会,在座的台大外文系王文兴教授说:这其实是表示,佛教已由弱转强。美国的黑人运动也是发生在黑人由弱转强的时代。假如佛教太弱,它将没有力量抗争;但假如它已强盛,也就不需要抗争了。就在它由弱转强的时刻,它才会发出不平而鸣。笔者觉得他的这段话是公允之论。这并不是笔者有什么了不得的力量,而是佛教在社会上的整个大趋势,正处于由弱转强的阶段,而笔者只是因缘际会,所以脱颖而出。

  ——摘自《当代台湾佛教的荣景与隐忧》作者:昭慧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