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法海事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评论者或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或站在支持创作自由的角度,或站在宗教护法的角度,对“法海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发表了种种意见。其实,重要的不是如何评价龚琳娜的创作,而是这些争议引能够起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娱乐与艺术 有人说,这就是个娱乐,为什么要讲的那么严肃呢?听个热闹就得了。 谁也没有说不可以娱乐,但既然是娱乐,便请不要标榜为艺术。“艺术”至少要能够触动人心灵的某一个层面,让人在欣赏完之后仍有回味余地。即便是当年引起巨大争议的《大话西游》,也尚有一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且通过其内蕴吸引了一批对此作保持严肃态度的观众为之辩护。但《金箍棒》的歌词是想要表达什么?演奏者化妆成观世音菩萨和师徒四人,有什么意义?曲艺节目当中运用传统形象无可厚非,但既然扮成了菩萨就要有菩萨的样子。舞台上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演员,摇头晃脑、毫不端庄;而老锣扮演的唐僧,更是唱起了《大话西游》中有名的恶搞桥段《Only You》。借用菩萨的形象和大话西游《Only You》的演唱,除了单纯的搞笑以外,还能表达什么呢? 如今是“娱乐精神”大繁荣的时代,文化垃圾、文化快餐充斥着街头巷尾,社会上对待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普遍缺少严肃的态度。故而此次针对《法海你不懂爱》和《金箍棒》的指责,并非是与龚琳娜这个具体的个人针锋相对,而是针对如今整体的文化现状。佛教界的严厉批评也经过了之前很多其他不严肃的文化产品的酝酿。倘若龚琳娜的创作不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日益恶化的风气,那么佛教界和文化界也不会反应如此强烈。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恶搞和戏说泛滥、娱乐至上,这样的现象充斥于国内外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动画和小说当中。外国将我们的传统题材进行戏说和嘲讽也便罢了,若我们自家都如此糟蹋自家的东西,还如何叫别人来为我们的文化叫好? 当然,支持龚琳娜的声音也有很多,但多数都只是在指责反对者“不宽容”、“小题大做”,却很少客观地对作品本身予以评价。在所有支持龚琳娜《金箍棒》的声音当中,相对比较冷静的是出身猴王世家的章金莱先生(六小龄童)。他在博客上这样评价道: 我认为她的这首新曲,歌词内容是严谨洗炼的,并没有用恶搞低俗、博人眼球又拙劣的形式去演绎,她的面部化妆、头上画的金箍、安插在肩上的雉鸡翎都有美猴王孙悟空的特点,这些都是需要充分的想象力的,乐队的成员也化妆成观音菩萨、其他师徒三人及小猴子的形象,合唱队中每人都拿着孙悟空的脸谱编排成各种群体舞姿,整个剧目氛围是轻松愉悦、喜闻乐见的,我也能感受到她是在用心用力在创作的。她在接受记者对她的采访时称“自己是在玩音乐,但是是怀着真诚的态度在玩,她与合作的演员一遍遍认真的排练,就是希望用音乐带给大家快乐的能量。” 我衷心的希望和坚信:《金箍棒》这首歌曲在听取各界人士不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打磨、提高,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形式新颖、独特,内容雅俗共赏,不仅受到国内观众首肯还能走向世界向全球传播西游文化、弘扬猴王精神的很好的载体,可以通过这种喜闻乐见且老少咸宜的形式、轻松愉悦的状态,让大家感受到《西游记》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永恒魅力。 (摘自章金莱的新浪博客) 就章金莱先生的意见来看,他主要着眼于“西游文化”,注重的是《金箍棒》中的人物装扮、音乐舞蹈、剧目氛围,认为龚琳娜的创作是严肃认真的。的确,歌曲演出过程中的舞蹈、脸谱化妆、肩上的雉鸡翎等有借用《西游记》中的元素;歌曲伴奏也有使用传统的中国乐器。如果光听伴奏、光看演唱者背后的群舞,确实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创作”,这一点是要加以肯定的。但在这之外,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恶搞的成分,便不敢恭维了。不知当年痛斥《大话西游》的章先生为何如今反而忽略了此曲中的恶搞成分。倘若仅仅是为了让剧目“轻松愉悦、喜闻乐见”,有什么必要让乐队成员扮成观世音菩萨来摇头晃脑,又有什么必要扮成唐僧唱《Only You》呢? 龚琳娜作品当中有借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识,这一点应该肯定;而其为了博取观众欢心而设置的搞笑桥段则过于庸俗,没有达到所谓“传承传统文化”或“喜闻乐见”的效果——这从作品引起的争议也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应当批评。虽然她的目的是“用音乐带给大家快乐的能量”,但“快乐”也应取之有道,嘲讽、搞怪、出洋相、幸灾乐祸都不能称作正当的“快乐”,更不应该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工作者所追求的。若龚琳娜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这些令佛教界和文化界不舒服的地方只是出于她的无心之失,那么就希望她像章金莱先生所说的那样,听取各界人士的不同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作品,找到“雅”和“俗”之间的平衡。毕竟,评价并非目的,通过评价进行反思从而进步才是目的。而在急需呼唤严肃态度的今天,向创作者指出其作品的不当之处,更能够促使文艺工作者们展开反思,从而有益于整体文化环境的改善。 “恶搞”和“改编” “恶搞”和“改编”,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也逐渐升温,终于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的确,我们没有限制娱乐界人士自由创作的权力,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要眼看着事态不断恶化而不发出声音。有人说:娱乐有什么不好?恶搞就恶搞,只要大家高兴,不是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我想,但凡有一点文化自觉和文化感情的人,看到如今古装剧中满口网络语言、洋相百出的所谓“古典人物”形象,也会感到哭笑不得、甚至如坐针毡。并不是说传统剧目和传统文学作品就不能够改编,也并不是说民间传说就不能作为歌曲的题材,而是在对待这样的题材时要多一份谨慎和尊重。 民间传说当然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源泉,不过它绝不应当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外衣。改编应当基于民间传说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充分演绎和发挥,比如,就《西游记》来讲,可以重点讲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也可以重点讲唐僧对宗教的虔诚和度化众生信念的坚定,甚至可以重点讲天庭的腐败、神仙的虚伪,只要是就原著产生的生发,就能够显现出借用原著的“必要性”。但是有很多所谓的“改编作品”,只是借用了取经的人物外表、名字、和故事的粗略骨架来吸引眼球,内在却在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彻底抛弃了原著中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以及民间故事所要传达的朴素的情感(在日本,这样的作品数量十分可观)。《白蛇传》的基调凄凉,表现了爱情的美好,此传说里面的“法海”也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斩妖除魔,可以说是因为双方立场不同而产生的悲剧,故事有深刻的内蕴和悲剧手法,从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说对反抗封建礼教也有助益。而《法海你不懂爱》歌曲舞蹈中的动作明显是揶揄的、嘲笑的,歌词也言之无物、欠缺美感,把一个凄美的传说硬生生变成了戏谑的、轻浮的文化快餐。在利用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的时候,也应当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对得起它们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传说总是随着时代的辗转而不断被添枝加叶,最终变得饱满的;任何一个时代对“传说”的“改编”都反映着自己时代的风气或需求。这一点也被很多“水军”用来反驳对现代的“恶搞”的批评,认为既然传说总是会随着时代改变,那么如今的戏说,就是这个时代的“改编”,是由这个时代的特质决定的,所以不应当阻止。——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时代就太可怕了。对“娱乐至死”现象,很多有先见的思想家已经提出过深刻的反思。如果“娱乐”成为了当前时代的精神导向,那么文化也就离死亡不远了。 如今的电视剧,尤其是古装电视剧,走的多是轻松搞笑的路线,并不着眼于还原古代中国的精神状态或文化氛围,而只是求量多、搞笑、收视率。很多古装剧走“穿越”、“用古装排现代戏”的路线,“古装”只是一个噱头。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被戏说、传统故事被改头换面重新演绎的现象数不胜数。不仅仅是法海禅师,甚至历史上的道济禅师,人称“济公”,也被如今的影视剧戏说得不成样子。老版《济公》塑造的济公形象十分经典、深入人心,但如今各种改编版本的“济公”影视剧层出不穷,有某些作品格调十分庸俗,电视剧《活佛济公》中甚至有意丑化寺中僧人以增加搞笑程度,剧中还增加了大量的网络词语和现代的夸张动作。龚琳娜的歌曲绝不是第一个通过戏说和丑化僧人形象来博取笑声的,甚至也不是最过分的,如今的影视剧当中戏说佛教者数不胜数,不堪入目者也并不在少数。真正秉持“历史”的态度来拍摄历史剧的导演已经是凤毛麟角,如今的演艺界,收视率和知名度才是大多数演员和导演趋之若鹜之物。如此情状,让人不禁为中国的文化产业感到担心:不知文化产业到将来,会不会只剩下“产业”而抛弃了“文化”? “搞笑”可以使艰深的内容变得大众喜闻乐见,但这绝不应当成为全部。“搞笑”和“改编”应当为作品的内涵服务。快餐式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消遣放松是可以的,却决不能成为文化导向;当最会恶搞的人仅仅因为恶搞就能成为大师,那么进行严肃思考的人应当如何安身,精神文明应当如何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如何发展,世界又怎么能认识中国的文化?缺少了优秀当代文艺作品的滋养,我们的青少年又如何能够成为会思想的人,如何培养文化批判意识,如何组成将来的文化生力军? 宗教常识和尊重意识 《法海你不懂爱》中揶揄法海、《金箍棒》中扮成观世音菩萨,而各种影视剧通过戏说和丑化某些宗教领袖来赢得收视率的行为更是泛滥成灾。这显示了创作者对“宗教感情”的无知,不明白宗教信徒对尊者们的崇敬,以及对尊者们受辱的愤怒;反映了如今的人们对宗教常识的无知,以及对宗教缺乏尊重意识。 由于从小受到的都是“唯物主义”教育,缺少生命教育和了解各宗教的渠道,许多人都视宗教为“迷信”,认为宗教信徒都是一些“糊涂人”,认为宗教就是求神保佑、寻求心理安慰、跳大神儿,却从不知道各大宗教中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人们对佛教和道教的认知,多是从并不怎么严肃的影视剧当中得来的,往往无法形成全面和中肯的认识。在娱乐的氛围里,严肃思考被阻隔;苦于生命与证悟的人总是被视作异类,调侃宗教成为了百玩不厌的游戏。宗教常识的普及迫在眉睫。就佛教来说,佛教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对佛教的理解,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就是隔膜的。 再说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西方有很多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影片和小说,思考的都是严肃的宗教命题,这些影片流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人了解基督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反观我们本土的宗教文化境况,影视剧对佛教、道教尽戏谑丑化之能事,不仅妨碍我国人民了解真正的宗教知识,而且,试想这样的作品若流入外国(当然,如此粗制滥造的作品恐怕也没有国家会愿意引进;不过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现在,任何作品都有可能被全球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形象更是只会有恶劣的影响。 若根本没有宗教常识,也就不可能会有对宗教的尊重意识。但凡了解两种或以上宗教的人,都不会轻易贬低和戏谑任何一种宗教,无论它有多么世俗或乍看起来多么荒谬。“文艺界需要学会尊重宗教”的命题绝不是小题大做,这从最近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可以看到。侮辱穆斯林先知的漫画风波、小说事件、电影事件引发的争端及惨剧,《达芬奇密码》在基督教国家引发的争议与抵制,足以说明文艺界的动向如何能够引起宗教界的强烈反响,并伤害到宗教人士的感情。佛教徒不可能因愤怒而群起攻之,不代表就可以任人戏谑。倘若此时不唤起人们对宗教常识和尊重意识的重视,导致攻击戏谑的对象越来越广泛,程度越来越严重,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便无法预料了。 何况,哪怕不讨论冷冰冰的法律,只是从最基本的人情来看,人与人之间也应当为对方着想,照顾对方的感情。一些网民不但不对佛教信徒们难过的心情表示理解,还继续侮辱佛教、发表无知的言论,激起很大的争论,使事态越来越严重。明知对方因为这种行为而感到受辱、感到难过,仍旧幸灾乐祸地去实施,这哪怕是从最小范围的人际交往上来说都是不恰当的行为,更何况推广到对宗教的态度上面去? 故而,作为文明人,应当尊重他人的情感、对文化伟人怀有尊敬之心;作为艺术工作者,更应当追求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而非利用大众对宗教的无知来戏谑搞笑、哗众取宠。 戏谑和轻视宗教由来已久,娱乐和戏说历史也泛滥成灾。龚琳娜的两首“神曲”只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演艺界的一个反思的机会,抑制一下愈演愈烈的娱乐势头,多产生一些严肃的艺术工作者,做出优秀有内涵的作品;也希望一些对宗教文化比较熟悉的文化工作者行动起来,多做一些普及工作,让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多一些了解宗教、尊重宗教的意识,让抱有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睦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