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盛世菩提 > 智言智语 > 正文

热闻

  • 图片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中国梦

2013-11-20 15:42:4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佛教理想与中国梦的价值契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上所述,凝聚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佛教有其独特的思想信仰体系和理想追求,中国佛教自身的梦想有3个层面:一是追求涅槃境界,成佛作祖;二是悲济天下,普度众生;三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种佛教理想信仰也体现了中国佛教信徒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崇高精神,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内在愿望和追求,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诉求,由此展示出来的佛教梦——佛教理想与中国梦的价值契合、会通,构成了团结佛教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首先,佛教宗旨与中国梦的本质有相通之处。毛泽东在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谈话中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他主张普度众生,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创立了佛教。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毛泽东明确地肯定了佛教的解脱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解除众生受压迫的痛苦的宗旨有共同的地方。毛泽东在同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谈话时还说:“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惠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毛泽东指出,有的佛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利益和价值。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佛教宗旨和某些经典的人民性与中国梦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悲济天下、普度众生的佛教梦和追求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相通的,这也是广大佛教信徒能够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

  其次,佛教涅槃论与中国梦也有某些相通之处。佛教将其追求的理想境界称为“涅槃”,这是从一切烦恼的系缚中解脱出来,灭除再生于迷妄世界的种种业因的境地。佛教的涅槃理想与中国梦的具体内涵虽不相同,但也相通。比如大乘佛教宣扬“常、乐、我、净”4种德性的理想境界说,认为以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是凡夫的四颠倒,而涅槃是永远的(常)、安乐的(乐)、表现出真正自我的(我)和清净的(净)。涅槃四德说与中国梦追求人民幸福存有沟通的空间,近代就有人以佛教涅槃四德去描述未来的大同世界,这也不是偶然的。又如,大乘佛教纠正小乘佛教把涅槃和世间视为两个对立世界的理念,强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认为世间事物的实相即是涅槃的内容,从而填平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间的鸿沟,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使涅槃成为具有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生理想理论。涅槃成佛是中国佛教梦的又一个重要内涵,它强调的涅槃和世间的统一性理念,为中国佛教界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再次,“人间佛教”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受近代思潮的激发,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经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的主张,经印顺、赵朴初、星云等人的阐发和推行,成为了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方向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成为了中国佛教梦的又一重要内涵。中国梦的底蕴,归结起来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间,物质层面是基础,精神层面是主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能够在推动中国梦尤其是其中精神层面方面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佛教缘起论的世界观为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哲学支撑。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象表述。实现中国梦还要造福世界人民。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梦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佛教缘起论,认为世界不是“梵天”(上帝)创造,而是由一定的原因、条件生起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的互存关系。缘起论世界观与“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相通的,可以为后者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这也是中国佛教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世界观基础。

  发挥佛教在共筑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

  佛教理想与中国梦的价值契合,表明中国梦是佛教信徒与不信教或信仰其他宗教群众共同拥有的梦想,佛教信徒是筑就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佛教要阐扬自身思想精华,赋予时代精神,经过创造性转化,焕发出新的风采,承负护国利民的责任担当,发扬慈悲济世的精神情怀,大力发挥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

  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富强、统一作贡献。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佛教同祖国共命运的牢固精神纽带,也是佛教悠久的光荣历史传统。佛教信众要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奋发有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佛教也能够运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联系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团结蒙古、藏、傣等民族以及联合全球华人,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弘扬佛教传统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佛教是伦理道德型的宗教,重视自律修持,深信因果报应,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持五戒十善,广行四摄六度。佛教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增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引导民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担当,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重诚信、讲正气、作奉献的良好风尚,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国家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下,与整个国家的风气面貌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佛教传统美德,是中国佛教在共筑中国梦中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推动社会和谐建设,增进人民幸福感。佛教能够发挥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功能,引导信教群众正确看待社会转型过程中叠加显现的复杂矛盾,化解社会矛盾,理顺情绪,培养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佛教还大力发扬慈悲济世、利乐众生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帮助困难人群,缓解社会矛盾。佛教还能通过坚持自身建设,增进自身素质,进而协调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协调和不信教群众的关系。通过以上的努力,也就必将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增进社会的祥和、友善的气氛,从而也必将增进中国人的幸福感、愉悦感,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方立天教授)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