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 (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陀建立教团,制订了很多的戒条,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甚至在家的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都各自有戒律。但是,当初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文化背景、地理气候、风土民情等,都与这许多教条的制订有关。
到了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已经是属于世界性的,世界各地的人文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气候、生活方式、观念想法都不相同,正如佛陀对戒律的制订曾经讲过“可开、可遮”,应该戒规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不是固定一成不变。
佛陀制戒 因应当时因缘
但是,后来顽固的弟子就强调:“佛所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佛法讲世间无常、法无定法,这并不能符合佛说无常的真理,如果不能依照无常的规律去改变,佛教就不能进步,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环境了。
例如“偏袒右肩”,假如生长在哈尔滨、西伯利亚的佛教徒都要偏袒右肩,不是要把膀子都冻僵了吗?就是沙弥戒的“不捉持金银宝物”,如果没有奖学金、没有路费,如何去云游参学访道呢?所以,当初佛所制订的沙弥戒,即使是现在的大比丘,都不容易做到。又好比在当时印度热带的气候下,所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很逍遥自在的,但如果换到其他地区,哪里有办法做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呢?
在现今的佛教界,可以说,传戒的那许多老师们,自己都不能做到不犯戒条,但是,每一个都说不可更改,这种虚伪、假相、不务实,怎么能让佛教随着时代进步呢?
佛教传到中国来,过去的祖师大德,他们知道戒条对生活的重要,没有戒,也不成僧团;但是要依照传统的戒律、戒条,佛教势难在人间各种社会里面发展。所以中国的祖师们非常聪明,像“百丈立清规”,他们不破坏佛制的规矩,但用清规代替了戒律。可以说,千余年来的佛教,都是靠丛林的清规,才能把佛教教团的慧命一直延续下来,让僧团安住,让佛教发光。
自我觉醒 自学才能进步
但是,现在佛教也不只是寺院了,佛化家庭之外,学校、机关、社会、国家,都需要人间佛教给予引导。因此,我在创建佛光山之初,也曾经订过〈怎样做个佛光人〉,总共十八讲;我也为佛光山教团制订《徒众手册》,这一切都看佛光山传承的弟子,怎么样去运用,这里再加一些补充说明。
贫僧自小接受佛门的楗槌磨练,我不想把自己当初身受不合公义的教育施之于人,所以,最初建立教团的理想,只是希望“无为而治”。所谓教育,不必要靠别人来打骂开示,一切应该要自学,如儒家讲“学而时习之”,自学,才会有心得,才会有进步。
在佛教里面,对教育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如佛陀教育的步骤,先要自觉,再能觉他,这样觉悟之道才能圆满。所谓自觉,在学习之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自我觉察、不自我觉醒,讲者谆谆、听着藐藐,再好的良言善语,你也没有受用啊。所以,我最早的教育,都告诉每个人要依照佛陀的“自觉教育”。
但是,每一个人的根基不同,不是人人都是大智慧善根,还是要靠旁人帮助、靠教条规范。所以,贫僧在数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一定要自己做到,我才敢教人。我思惟人生,要想如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世间的自我觉悟、自我实践,才能规范他人。
制新戒条 修行做人准则
可惜,贫僧几十年来,十方弘化,很难安居一处,虽然自觉自己衣食住行、行住坐卧有所分寸,也不敢要求别人照我的方式行事。现在,贫僧垂垂老矣,在我认为,太严格的教条,与如让人做不到,何必要那样的规范呢?但如果完全方便,随意生活,那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团体呢?
这次,藉由“贫僧有话要说”,自己心里也想,自我修学的戒行,与他人应该要遵守的法则,甚至对佛光弟子的教育上,列出一些简单的生活规条,把它订为新戒条,在此略为一说。
戒条有很多,横说竖说,那都是条文,最重要的,还是要自我心中有道,行为不要侵犯别人,那就是我订为“佛光新戒条”──十要、十不要的标准了。社会大众以及佛门弟子,大家都能遵守,把它用来做为修行做人的原则,人我之间,会少了纠纷;衣食住行的生活,会获得满足;群我之间,能够和平相处。这“十要”和“十不要”,假如大家都可以做到,虽不能成佛作祖、成圣成贤,至少不失为一个朴实的修道者。
兹将内容分述如下:
所谓十要:
一、要正常吃早饭
佛教的戒律规定“过午不食”,但我认为,过去是因为晚间没有工作,天黑之后没有电灯,很早就睡觉了,因此晚上可以不吃。但是,现在一些修行用功弘法办道的人,看经讲课、着书立说、为人服务,经常挑灯晚修,怎能说晚上不吃呢?这样对肠胃必定有所损伤。我觉得,“过午不食”在今日这个社会里,已经不是很适合,像有糖尿病的人,如何过午不食呢?
但修道者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正常吃早饭”。因为吃了早饭,就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可是我经常看到现代的人,遇早不食,晚上吃得更多,为什么早餐不吃呢?因为他怕早起。早起之后,由于夜晚迟睡,消化系统还保存了昨日吃的食物,所以他在早晨不感到会饥饿。经常不吃早饭,一个人的生活就没有规律。因此,不但要吃早餐,还要按时,养成这种好的习惯,必定生活容易规律。
二、要有表情响应
发心修道者,都要先能过团体生活,就是佛陀吧,也经常说“我在众中”,一个初学者离开大众,就不能算在僧团之中。众者,以中国字来说,“三人成众(众)”,一个人才想修行,就想闭关,就想隐居,不能合群,不能在大众中学习教养,所谓“独木不可成林”,也难以成就。所以,有心入道的初学者,要在众中,必然要学习接受磨练,必定要有礼貌,要有表情,要对人恭敬,别人才会接受你,你才能安住在众中。
要知道,现在是一个彩色的世界,是一个有声音的社会,强调动静一如的生活,你既不是石头、木头,怎能没有表情?就是石头、木头,雕出的佛像、菩萨像,也要讲究慈祥、笑容、自然、姿态的庄严,好比敦煌石窟那许多壁画都可以左证;那么你一个出家人都没有表情,怎么做人呢?要学习适当的表情响应、合宜的应对礼仪。
三、要能提拔后学
世间上的人,不是自己成就了就是伟大,真正的伟大,是要能培养后学的成功。像释迦牟尼佛有多少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弟子追随学习,所谓千二百五十人众,甚至于他的十大弟子,佛陀也都让每一个人各有所能,让他们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再看历代中国各宗各派的祖师们,凡提拔后学的,宗派就会兴旺,不肯提拔后学的,慢慢的也就烟消云散了。我们要让一代胜过一代,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不要“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假如我们的社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就非常可惜了。
当今佛教界的情形,经常看到长老们不肯交棒,或者一做住持,就是一生一世,第二代的后辈,就像媳妇熬不成婆,这在专制王朝时代还可以讲得过去,当今民主自由时代则不可。
四、要能推荐好人
说到推荐好人,每个人都想推荐自己,其实,好人不是自己说自己,是要让别人来认定的。心目之中,有好多的好人,必定自己也会成为好人;心目之中,觉得别人都很坏,必定自己也是一个问题人物;在教团里,能推荐好人也是重要的一种修行。
现在民主选举,就是推荐好人。一个健全的社会、团体,要让好人出头,要让好人来领导。所谓唐尧虞舜的公天下时代,就是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离开了人民,哪里有什么国家、社会的存在呢?所以,要想立国者,先要有贤明的领导人;要有贤明的领导人,需要由众人巩固领导中心,团结一致,推荐好人,拥护好人,这个社会才能进步。
五、要肯赞叹别人
丛林里面十方人士,百千人居住,南方人、北方人都各有个性,但没有争吵,为什么?因为有佛教的语言。如:“请大德开示”、“弟子受用无尽”、“你真是我们的善知识”、“你一句好话点醒梦中人”、“你的一语,让弟子拨云见日”、“老师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是弟子们仰望学习的对象”、“你的慈心悲愿无不具足”……。
好比在佛陀时代,大迦叶尊者对释迦牟尼佛说:“您是我们的大师,弟子愿皈投在您的座下。”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说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他对道友目犍连说:“我们有明师了!”
《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赞叹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等无量诸佛,十方诸佛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彼此赞美来、赞美去,互相说好话。就等于佛光会推动说好话的运动,多说肯定别人、赞叹别人的好话,这就是说明修行赞叹别人的重要。
六、要能学习忍辱
在发心学道的重要入门,忍辱,大概是最重要的了。中国儒家有“百忍家训”,佛教里有“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所谓福慧、相好,重要的修持就是要“忍辱”。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说,过去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都心无瞋恨,光是这一点,就不容易做到。
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不怨恨、不生气,泰然处之,先忍之于口,后忍之于面,再忍之于心,百般的毁谤、辱骂、讥讽,不能如饮甘露,修行,是不易成就的。
忍是智慧,忍是力量,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对生存、生活要有智慧知道世间人我关系,知道世间人情事理;能够对事理的认识、接受、处理、化解、消除,一切天上的乌云,有了智慧的风吹拂,自然烟消云散。
所以,修行生忍、法忍,就是对一切外境都能认识、接受、负责、处理、化解,当然就能证悟“无生法忍”了。
七、要能长养慈悲
在修行里,忍辱还是消极的修行,积极的精神则要发扬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能给予众生喜乐,去除众生的痛苦,必须要先学习服务,如果没有服务的精神,哪里能与慈悲相应呢?
所谓服务,在青年守则里说:“服务为快乐之本”,我们能可以行菩萨道,像观世音救苦救难,这是自我的修行,也是自我的安乐。能解脱别人的苦难,还怕自己的苦难不能消除吗?所以,人能先做一些利他的行事,自己必然得到更广大的利益。服务、慈悲,都要慢慢的灌溉、长养,就好像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果树,要在时间岁月里,不断修行,不断成长,才能完成自己的慈悲发心。所谓“无相布施、无我度生”,那就是真正的慈悲了。
八、要有道德勇气
修行学道,不是消极的做一个好人,以为自己与世无争,那是不够的。要能与人为善,甚至与人为善也还不够,要能在牺牲受害的时候,可以为教、为人,提出道德的勇气,这就是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没有道德勇气,只是一个消极的好人,不算一个积极发心修道的菩萨。
在儒家里为了成就仁义道德,有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佛心和儒家的道德观念,不但有类似,甚至更加增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许还有一个为了什么,但在佛教里,舍身舍命,不着相,不执我,不求回报,不求赞美,一切无我无相。因为,不执着我相,才更有道德勇气。
九、要能知道惭愧
佛陀有时候教训弟子“不知惭愧”,这是非常严厉的批评。不知惭愧,就是不知道羞耻,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一点羞耻心,品德不能增上。佛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有惭耻心,是人格美丽的穿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会,耻有所不净,在修行的道路上容易成功。
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他人。如果我们经常行事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甚至不但对圣贤、父母,我们自己知道惭愧,甚至对学生、儿女也要有惭愧心,不能给予儿女很好的教导,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智慧。能可以有这些惭愧心,自然觉得对世间万事万物有所欠缺;由于知道欠缺,就会发心,有了勇气。所以惭愧知耻,就能增上我们的品德。
十、要能守时守信
时间就是生命,你不守时,就是不爱惜生命。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别人的生命,就不知道时间的宝贵。人无信不立,人格的养成,要从诚信开始;妄言、造谣,对别人的辛劳、功德不知道尊重,对别人的道德、人格轻易的毁谤,不必要别人来判断,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罪孽深重啊!
一个人要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如:与人约会,或者参加会议,或者与朋友往来,一定要遵守时间。守时的人生,才是美德,诚信的人生,更是为人生披金挂银。因为我们让人称赞一句:某人很诚实,某人很有信用,那就表示你是一个道德君子。做人,为什么不做道德君子呢?
除了上述“十要”以外,还要爱护常住、要有宗门思想,要能随众、勤劳、谦虚,具有因果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成功之道。
十种不要 虽易持且遵行
前面讲的“十要”,是积极的修道,下面十种“不要”是消极的品德。积极的修行,比较不容易做到;消极的修行,应该比较容易受持。但是,无论什么修行,你不“行”,就不是道了。所以“十不要”的道,下列说明:
一、不可好买名牌
既已辞亲出家,舍俗入道,就要与世俗的人士有不同的想法。别人好财,我们施舍;别人好名,我们无争;别人生气,我们忍耐;别人讨巧,我们愚拙。所以,对于一个修道的人,羡慕世俗,尤其好买名牌,喜爱风潮,不能淡泊生活,不能简单养道,是不容易成功的了。
既已学道,就不需要外物名牌来庄严自己,要从内心修学戒、定、慧学,来给予自己庄严。因为从内心美好的心念,来为自己庄严身相,那才是真正的名牌。
二、不可轻慢他人
在教团里,我们上有师长,要观德不可观失;我们有同参道友,要互相勉励、互相提携;我们有后辈晚学,现在虽有缺点,将来他会成就大事。就是信徒,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的冤家对头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你何能对他人轻心慢意呢?
轻慢他人,就是自己骄傲;凡是成熟的稻穗,都是低头的;凡是长成的水果,也都是垂下的;你要做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在生活里,举止行为一有傲慢,必然遭人轻视;只有低眉合掌、鞠躬问讯,口中常说“请、谢谢、对不起”,给人赞叹,自我谦和,修道才能进步。
三、不可嫉妒好事
说到嫉妒,就好像火一样,嫉妒的火一烧起来,好人,会烧成变态的人;好事,也会烧成没有价值。所以嫉妒的火,是人性里丑恶的东西。人性里见不得人好,见到人好,就嫉妒他,见到好事,就不欢喜,这都是自己丑陋的心态。
应该要知道,别人好,对我们有利;我的朋友升官了,我可以沾光沾光;我的同事发财了,他买华屋大厦,我也能进去拜访。总之,别人拥有,虽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沾光享有,我何必要嫉妒他呢?难道天下都变成穷人,自己一个人发财才算富有吗?修行的人,见到人家拥有,要随喜赞叹。
所以,要想自己做好人,不嫉妒好人、不嫉妒好事。对于好人,要赞扬他,对于好事,也要歌颂它,世间这么美好,我们为什么不歌颂好人好事呢?
我和煮云法师相处,他的习气毛病很多,但是他有一个伟大的地方,就是不嫉妒别人。光是这一条,在一般人学习当中,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了。
四、不可侵犯他人
佛陀制订的戒律,无论出家的、在家的,主要的,就是不可以侵犯他人。戒,是自由的意义,你要自由,别人也要自由,好人好事都要自由。所以佛教的五戒:不杀生,是不侵犯别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盗,是不侵犯别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不侵犯别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不侵犯别人信誉的自由;不吸毒,是不侵犯自己智慧、健康的自由。
侵犯别人,是不好的行为,你侵犯别人,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样就会对立、仇恨。如果都能像佛教所说,大家持戒,不侵犯别人的自由,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像现在新闻有报导的自由,但也要尊重信仰的自由,你有居住的自由,也有移民的自由,大家都要尊重自由,这才是美好的人生。
五、不可语言官僚
语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话,看起来简单,好朋友之间,因为一句好话,结了好因好缘,后面的因缘果报都很顺利;因为一句坏话,怨恨成仇,彼此难以相安。所以,说话要谨慎。现在有的人“乌鸦嘴”,都是讲一些不好听的话,让人听了讨厌。是好人,就说好话,说坏话,必然是坏人,所以佛光会提倡“三好运动”: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要存好念,尤其说好话,又不要花钱,对你也没有什么损害,让人家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六、不可去做非人
非人,这句话是很不好听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像人。你的言行,不像人的言行,恶念、斗争、坏心、害人等等。在佛经里,佛陀会不会骂人?佛陀虽然不直接骂人,但他也指出世间有“五种非人”,意思就是说不像人,也就是“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我们修道人怎能不自我警惕呢?
人,所谓为人,就要守礼、守信,在儒家有四维八德,在佛教有三皈、五戒、六度万行,这些都是做一个人的原则,是人,就要像人,不可以做“非人”,让人耻笑。
七、不可承诺非法
有的人,要我们帮助,应该可以帮助,但非法的,不能帮助。有的人,要我们给他因缘,如果是坏事的,不可以助长坏事因缘;有的人,要我们给他助力,如果是侵犯别人,对别人有害的,不可以帮助他。总之,非法,不合法律的事,当然是坏事;不合乎佛法的事,当然是恶事,我们要为世间助长善因、善缘,但不可以助长非法。
在菩萨戒里有“饶益有情戒”,凡一切事,要与他人有利益、有帮助,成全别人,这是我们修行学道的基本要道。
八、不可打扰别人
有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打扰别人,让他动念,尤其动不好的念头,这也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和人相处,不可以随便叫人做事,不可以随便叫人服务,不可以随便叫人家做牛做马,不可随意化缘,应该要互相尊重。
就是好事,也要获得人家的欢喜、获得人家善意的教导;但有的人态度恶劣,就是人家帮忙了,也心不甘情不愿;有的人语言粗鲁,就是有人帮助了,人家也不欢喜。所以,做一个修道者,不可以随便打扰别人。
如持地菩萨,走路,不敢放重脚步,怕踩痛了大地;物品,不敢随意乱丢,怕污染了大地;讲话,不敢大声,怕吵醒了大地,这是菩萨行为,我们应该效法。
九、不可轻易退票
信诺,是做人的根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已答应人家,就应该真心履行帮助。轻诺寡信的人,最后都会被人舍弃;你只要真心诚意,不随意退票,不背弃自己的诺言,不是皆大欢喜吗?
过去,有人为了父母的疾病要去买一些营养的食物,在东街就问,营养品一瓶三块钱,但走到西街,却只要二块五。这个人心里想,我在东街已经跟他说过回头再买,我不能失信于人;虽然讨便宜,但是信誉价值更高。就如人在战乱的时候,大家没有东西可吃,就采摘人家园田里的水果,可是有德的君子,他就是不肯。人家笑他说,这是战乱时候,这些水果已经是无主了。这位有德的人说:“尽管战乱无主,但我心中不能没有主啊。”
十、不可无理情绪
一些年轻人跟我出家,我最挂念的是,年纪轻的人,不懂得世间的人情礼貌,经常闹情绪,一句话、一件事,就把它张扬得不吃不睡,让团体难安。所以,我在〈剃度法语〉里,就勉励他们:“为僧之道要正常,不闹情绪不颓唐;勤劳作务为常住,恭敬谦和出妙香……”
所以,一闹了情绪,固然自己的品德给人看轻,也表示自己的修养不够。情绪,要自我控制、自我驾驭,你自己都管理不住自己的情绪,你还能教育他人、管理他人,成为一位人天师范吗?
上述这些新戒条,也不只适用于出家修道者可以实践,所谓戒,就是法律,就是自由,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应该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
所以,贫僧这一生自我克制、自我教育、自我要求,对于这十要、十不要,也是数十年的辛苦实践体会,至今仍然还嫌不足,只有一点一滴再去努力成就了。
2015.04.25口述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