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真: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

\
觉真长老 (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这是佛教徒每天必诵的功课,也是每个佛教徒矢志不渝的信念与弘愿。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士、捐助希望工程等等,全国佛教界总是义不容辞,第一时间组织捐献。我们在探讨佛教慈善事业以及对社会救助的济世功能时,亦往往多注重于受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看到了社会的弱势者、苦难者的受惠、受益。而佛教布施度的智慧,更强调的是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度)。因此,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施比受施更有福报,更有大利益。

  布施度是六度之首,行菩萨行,成菩萨道,必须践行六度、齐修六度,舍六度便无以成就。

  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捐献自己所拥有的财力、物力,来帮助别人度过困难,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时间、智慧以及利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去帮助别人、救助别人。真正的布施是无私奉献,心中不求回报,也没有任何贪心,这才能达到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的境地就像佛菩萨那样。

  可是,生活中要叫一个人舍财、施财实不容易。人的舍财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命终,人都死了,财能带走吗?第二种,天灾人祸,无力保有,或者舍财保命。上两种,都是被迫的无奈的舍。第三种,布施,这是自愿的、主动的、喜悦的、成就他人的,因而是有功德的、得大果报的。

  辽宁大学郭延成博士在《世界佛教论坛》发表他的论文《佛教的“布施度”理念与企业家经营效绩》中指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想赢利,都想在竞争中取胜,然而据报道,只有20%的企业经营寿命能达到五年以上,换句话说,80%的企业的寿命都过不了五年。原因何在?我们说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不合“道”──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过度追求盈利,不愿为社会提供应有的服务和价值,不顾企业员工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正是企业败绩的根本原因。与此相反,以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还有旭日集团创办人杨钊居士以及比尔盖茨等实例,看到人间佛教布施理念的正确性,看到佛教慈善精神给世人带来切实受用,我们不得不赞叹佛法的博大精深,李嘉诚、杨钊所以达到事业成功的人生境界、达到乐善好施的道德境界,正源于他们以菩萨的布施度贯彻于企业经营与生活实践之全部过程使然。

  两相对比,你能为别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成就他人,自己的收获往往会更多,聚集的力量也更大,能做的事业也更宽广。你愈能奉献,将来拥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自然而然就会来。圣严法师比喻为井里的水,取的人越多,水源就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舍不得供人使用,井里的水永远就那么多、不会再生。同样,如果舍不得把自己拥有的财产施与别人,不仅财产不会增加,还会被骂守财奴,而且也会为钱财的累积留给谁、如何处理而不断担心,增加许多痛苦。

  让我再引用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说的一个故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中等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性事务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么一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组织,竟然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一家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无偿地把这块土地赠与“联合国”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这里附近的大面积土地一并全部买了下来。

  洛克菲勒此举出人意料,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美国和全世界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洛克菲勒却是无偿赠予,甚么条件也没有。这个“无偿赠与”,换成佛教语言不就是“布施”、“施舍”吗?自私的人,只图利己的人,会接受这个“无偿赠与”的思路吗?果然,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许多大财团的老板甚至嘲笑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他们断言:“这样下去,过不了十年,洛克菲勒财团就要沦落为贫民集团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四周的地价顿时狂涨起来,一时间升值达到捐赠原价的数十倍甚至近百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个结局,令那些嘲笑和讥讽的人士个个目瞪口呆。

  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利他,就是同尊同胜、共美共荣。佛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个中原理,恐怕在今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由此可见,布施才是真正的“双赢”,即施者和受者都能从中受益。郭延成博士说得好:“布施者是物质及精神上双丰收者,我们不得不佩服佛教布施思想的精辟与智慧。”

  我无须再引用生活中的实例了。供养布施,无相布施,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清净的心灵境界。西方人士发现的“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一说,其言是也。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