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华严寺

2013-05-28 16:34:24  来源:中国宗教


西安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南距西安市区15公里的少陵塬。

  少陵塬原称杜陵塬,因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而得名。杜陵南有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陵墓,因比杜陵小而称小陵,古代小、少通假,俗称少陵,于是后人便把两座陵墓之间的塬称为“少陵塬”。

  少陵塬横亘樊川,遥对终南山,绵延数十里。在唐代,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杜甫在此度过了人生不得志的10年,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李白在塬上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观终南山的重嶂叠峰,在《杜陵绝句》中发出了“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的感慨。岑参在《华严寺南望终南山》中咏出了“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的诗句,道尽了少陵塬和樊川的景致。

  少陵塬是寺院集中之处,有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定、洪福、观音8寺,面对终南山拱立,形势壮观,被称为“唐长安樊川八大寺”。

  华严寺位于少陵塬半坡一片长不过400米、宽不过60米的狭长开阔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临高达30多米直立的黄土屏障,深沟和屏障构成了华严寺的天然“围墙”。 据《长安志》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因地处塬体半坡,受地形所限,在初建后的数百年间,没有高大殿堂建筑,而是依塬势掘窑以安置佛像和供僧众居住,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西北特色的“窑洞寺院”。

  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及初祖杜顺法师灵塔、二祖智俨法师灵塔、三祖贤首法师灵塔、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五祖宗密法师灵塔和真如塔等建筑,后历经宋、金、元、明等朝代,虽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塬体滑坡而渐趋荒落,规模已无法与旧时相比。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一次大崩塌,使寺内殿宇全毁。1930年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遗影。

  古时房屋荡然无存,成型窑洞难见踪影,尽管如此,仍可以从陡立崖体上星星点点的黄土窑洞痕迹,印证史志的记载,从华严寺西边不远的牛头寺中数孔完整的窑洞,也可以联想到华严寺当年的特色,特别是东西并峙两座古塔——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灵塔和四祖澄观法师灵塔,昭示着华严寺曾经的辉煌、饱含的沧桑。

  杜顺法师灵塔位于东侧,砖砌方形七层,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镶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碣。塔的基座层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各层间用砖砌出的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结构的依柱、栏额。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杜顺法师圆寂于唐贞观十四年(640),这座塔已经在华严寺矗立了1370年,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是华严寺的镇寺宝塔。

  西边的塔为澄观法师灵塔,砖砌实心,呈六角形五层。因法师曾被封为“僧统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碣。从澄观法师圆寂的唐开成三年(838)算起,距今也有1170年的历史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前临绝崖,接近倾倒,文物管理部门将清凉国师塔向内侧北向距离东塔20米处移建。拆迁时在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文物。在塔底下又发现了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据记载,元至元九年(1272)曾重修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与佛经看,都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塔应为清乾隆年间在元代的基础上重建的。在拆迁中发现的两层砖塔才是元代重修的残塔,残塔下还发现塔心内室所藏石函内装有白玉瓶,瓶内盛有舍利。

  当年规模不大、如今貌似衰败的华严寺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与华严宗的创立、弘扬、兴盛密切相关。华严宗思想渊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核心思想是法界缘起,其他主要思想有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华严经》中。华严宗在唐初正式创宗立派,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在盛唐时广为传播、倍受推崇,华严五祖中的四位师祖都受到皇家的敕封,被尊为“国师”。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大张华严教纲。据《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记载,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为民治病,主讲《华严经》,受到唐太宗礼遇,尊为“帝心尊者”。由于他智慧无边,史料甚至记载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二祖智俨大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经》,使华严宗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又因居住终南山至相寺,被称“至相大师”。三祖法藏大师在新译《华严经》告成后,武则天与他在长生殿问《华严经》六相十玄的义理,大师以大殿一隅的金狮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领解,受到朝廷和僧俗各界的敬仰,被赐号“贤首国师”,并且为中宗和睿宗授菩萨戒,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四祖澄观大师曾为唐德宗讲《华严经》,被授“镇国大师”号,御赐金印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加封为“僧统清凉国师”,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为“大照国师”,文宗进一步加封为“大统国师”,先后连任“五朝帝师”,使华严宗达到鼎盛,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很大。五祖宗密大师被文宗邀请入内殿询问佛法大意,后赐袍敕号,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因居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

  华严宗的五位宗师不断深入研究《华严经》教义真谛,写下了大量论、疏、释义,为创立华严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思想充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内教外的“大一统”思想,符合中国文化广博、精深的品质,契合中国人包容、圆融的心态,道出了老百姓渴望和谐、圆满的心声,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这五位宗师圆寂后,均在华严寺建塔供奉,可见华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华严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华严寺遗迹保护,1956年,华严寺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整修。现在华严寺每周有讲经、同修、打坐、绕塔等活动,常有海内外佛教四众弟子前来瞻礼。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据有关人员介绍,重建工程预计10年左右完成,以寺院传统布局为主,适当调整,根据地理环境将窑洞式建筑和唐式建筑相结合。建筑力求朴实大方、功能齐全,整个寺院根据功能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模式,分三个区域体现。中轴线上是供四众弟子进行佛事活动、朝圣礼佛的公众“开放区”,左边是以僧人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闭区”,右边是各界信众进行学修活动的“学修区”。届时,华严寺这座千年古寺一定会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10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终南山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和西安市201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长安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研究”的阶段成果)

关键字: 西安 华严寺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