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佛教要闻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传印长老心声:切莫把寺院作为利益的经济资源

2013-08-23 09:06:35  来源:《中国宗教》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传印会长出家为僧,岁深时久,道业荒芜,惭愧,惭愧!耄耋之年,驽骀伏枥,竟膺会长重任,唯有朝乾夕惕,兢兢临履,以图报效佛恩、国恩以及诸同仁、诸大众恩。所谓:往者不复追,来日尤堪惜;昨夕与今朝,难忘是当下。

  记者:您觉得对于世俗人而言,成就佛道意味着什么?

  传印会长:在佛教看来,无论世俗人或出家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能成佛,“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此,六祖慧能大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成就佛道,对大众来说,可以表现为心灵净化,人格完善;实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奉公守法,忘我利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民国时高僧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记者佛教注重智慧,它所谓的智慧,有何特殊之处?

  传印会长:佛教智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无分别”的智慧,是要经过佛法修证而获得。世人聪明则是由心机捉摸“有分别”而获得。通常用镜子来说明。譬如一面镜子,日久被尘垢埋没,佛法修证,譬如磨拭工夫,工夫到家,垢尽明现。如当年禅宗五祖(弘忍)考核弟子们工夫。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未予认可;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是才是佛法智慧,秉衣钵真传为禅宗六祖。

  记者: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修学佛法?

  传印会长: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凡修学佛法,首先强调正确的信仰。然后基于正确信仰的力量,自然会落实到修学实践当中去,最终达到不枉此生的效果。

  正确的信仰,是理智的信仰,佛教反对盲从、迷信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要求明白佛教的基本道理,即“缘起无我、因果相续”定律。由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的“觉悟”,发现了这一客观定律(注意:不是任何主观者的创造),无论是谁,只要遵循这个客观定律来实践修证,都可以完善至高无上的人格,这就是“佛陀”。

  人于日常生活中,才举一念(精神活动),便是缘起,为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亦称“性空”,便是这一念心缘起所引生的“因果相续”,乃是法尔自然,势所必至,不由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所转移。人们一念心的活动,必定有其具体的内涵,例如:或动贪念,或动瞋念;或为公心,或为私心;或善或恶等千差万别。这一念心的势力,便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亦称心田)播下一颗种子,叫作“因”,有因则必有果,如常所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修学实践是以佛法僧为皈依,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依四谛(苦、集、灭、道),发起自他同体、智悲双运大菩提心,是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经(《维摩诘经》)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万善同归,庄严净土;也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修学佛法,都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修学佛法特别是对在家居士而言,要注意处理好学佛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努力实现学佛与工作、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争取学佛境界与工作成绩双丰收,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修学,也能彰显佛教对现实人生、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储外明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