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博兴召开 (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博兴佛教历史文化。 (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山东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
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桂萍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山东汶上民族宗教局局长汪海波一同考察。(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大公网山东讯: 3月18日上午,2014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博兴召开,经过整天的主题演讲、互动交流和参观考察,与会专家学者研讨论证了博兴龙华寺佛教遗址保护和开发及博兴佛文化发展等学术课题。伴随着会场上的论坛正式闭幕,山东博兴地方政府对博兴佛教价值探索和开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更好地探索、发掘、保护博兴佛教资源和佛教文化的价值,推动博兴佛教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促进博兴建设与佛教文化的协调发展,博兴迎来了以“尊重历史、发掘内涵、弘扬文化”为主题的2014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博兴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引起了海内外的巨大关注,论坛开幕式上,海内外嘉宾云集于博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社长黄夏年,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玉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博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焦本强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法师大德100余人出席参加了研讨会。
会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博兴县博物馆、兴国寺,观佛像、阅碑文,悉心询问相关情况,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真实感知了博兴县丰富、悠久的佛文化风貌。
研讨会开幕式上,杨曾文教授、温玉成教授、黄夏年教授、焦本强等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汶上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汪海波介绍了对于博兴佛教的研究情况,他对博兴印象深刻,对博兴佛教文化内涵的探索及博兴佛教资源的保护,给予过很多宝贵建议。他特意考证声明,龙华碑撰刻于隋大业三年(607)四月至八月之间,尚未完成即被断毁掩埋。此碑长期湮没地下,虽经两度出土,世人所知不多。但是碑记对研究博兴佛教,特别是龙华寺的兴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焦本强在致辞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博兴人民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开篇饱含深情地强调:“博兴底蕴丰厚、文化灿烂,佛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据调查考证,博兴现有佛教寺院遗址及佛教遗迹37处,时代自北魏至民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华寺遗址和兴国寺遗址。”
温玉成教授指出,博兴佛文化底蕴深厚,弘扬佛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繁荣大有文章可做。保护和开发佛教遗址、遗迹要立足文化传承,不可隔离历史,关注民众需求,运用佛文化中劝善、净化等积极元素,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杨曾文教授强调,博兴县佛教造像极为优美、独特,国内罕见,让人震撼。龙华寺的开发建设要抓住特点,立足优势,尊重历史,发掘内涵,避免盲目追求规模与轰动,建成大而空的形象工程。
黄夏年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博兴龙华寺的开发建设,要利用好学术研究平台,认真听取来自佛教界的声音,统筹考量;要积极争取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得到文献线索;也要进一步加大遗址发掘进程,争取新发现、期待新成果;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博兴佛文化的魅力。
论坛上,与会学者、法师等围绕博兴的佛教历史、自然以及佛教在佛教文化领域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长期以来,博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佛教遗址、遗迹的发掘和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丈八佛造像和龙华寺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此次研讨会在博兴召开,是博兴县文化建设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一件大事,必将有力推动我县佛文化研究以及佛教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博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焦本强表示。
据悉,山东博兴堪称是近30年来出土高古佛像的奇迹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出土4批。博兴县铜佛像主要出自龙华寺遗址,共计700多件,特别是1983年9月出土的一批,在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批铜造像出土,对于研究山东地区铜造像的分期、类型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北朝时期该地区的佛教文化、佛教流传及寺院兴废等,更具价值。
相关链接:聚焦现场:山东博兴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