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佛教要闻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佛眼看香港纷争:不忍众生苦 盼各阶层和合无诤

2014-08-31 14:46:32  来源:大公网佛教

  \

核心提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8月31日下午就香港的政改问题作出决定;反对派一口咬定若决定“唔啱心水”就要发动“占领中环”,并在今日晚上发起“占中”集会,有关言行引来各界的关注,包括香港宗教界人士。

  全国政协委员、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慈悲为怀开示道:“香港原本是一个渔港,后来又转变成制造业重镇,再发展成一个金融、航运、信息中心,今日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大都会。期间经历了民族发展的荣辱,九七的回归,奋斗的成败,每一个足迹,都留下可供后人借鉴的感人故事。全赖祖辈先民和今天社会各界人士,以默默耕耘、刻苦经营、团结互励、和衷共济的精神,屡渡难关,共同创造,不懈努力,才有目前的美好成果,实在是得来不易。”因此,他强调“今天,因社会市民诉求之不同,产生意见分歧,引发争论,尤有甚者,欲进行非理性之抗争运动,如箭在弦,令人担忧。势必对香港繁荣安定做成不良之影响。为此,香港宗教界及社会具识之士,因不欲目睹社会纷争、混乱之局面,乃以“不忍众生苦”的宗教悲悯情怀,期盼社会各阶层能达成“和合无诤”之理念,社会回归正道,人人遵纪守法,彼此尊重,理性包容,团结共勉,维护和谐,消除对立,化解纷争,同心协力,共缔和平。”面对触手可及的香港纷争,宽运法师相信:“虽佛陀寂灭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但佛法依然在人类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甚至可说,现代乃至未来的世界,越来越需要佛教的智慧和方法,来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在香港面对巨大考验的时刻,法师仍以不忍众生苦的悲悯情怀,向四众弟子开示佛教化世导俗、安定社会、净化人心的功用,希望香港和谐稳定、明天更美好。

  一、唯有和谐才能社会繁荣

  以儒、释、道三家根本理念作为处世修身原则的传统思想,千百年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古德云:“以佛修心,以道教治身,以儒学治世。”尤其是三家所共奉的“和谐”思想,一直在社会人际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神的精髓。回望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儒教思想的

  “以和为贵”、佛教教义的“与人为善”以及道教理念的“天人合一”等主张,无不包含着“和谐”的意境。社会和谐一直是人类的理想追求,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向往。而我们理想中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土。民主法治,就是社会民主自由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确切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

  而“和谐社会”的理念,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即形体、心理、精神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和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这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空间。正确地处理、协调、缓和、消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矛盾,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此“本质要求”为大前提,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精要的理论;如儒家所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又“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因社会上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环境不同,“所习立之志业”自亦有异,岂可强求一律?是故君子求同存异,讲求协调和谐,却不盲目苟同;也就是在不执着于一己见解的同时,而无伤于和气。

  佛教以和合为本,和合即是无诤。所谓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和为尚;佛教以六和精神: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所建立僧团,历代传承不衰,就是佛教内部团结和睦的根本保证。

  佛教的和合乃基于慈悲之精神,如《大宝积经.菩萨行品》说: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又《诸法集要经》云: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一个人如果内心慈悲、善良、柔软,才能化为温和、柔软的语言与行为,从而令自他欢喜,成就祥和无诤的世界。正如古德所说: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言语无诤自然口业清净;行为无诤则进止安详。若人人能做到善护身、口、意三业,远离忿争,对己、对人负责,降伏内心的暴戾烦恼,长养善心善念,社会自能在此基础上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道教的《道德经》则谓: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道家所提出的这种柔和、谦下、不争的美德,实足为现代人借鉴。

  以上理论充份体现了三家淑世利人的社会的关怀--唯有和谐才能无诤,唯有和谐才能安定人心,唯有和谐才能社会繁荣,国家昌盛,世界和平。

责任编辑: 小贝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