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龙谈佛教愿景:对话融合渐成趋势 倡心灵回归

  核心提示:2015年4月3日,时值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做客大公佛教访谈盛世菩提。李四龙教授年轻有为,佛学造诣精深,在学界与教界广受欢迎。不久前,他的学术专著《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付梓,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佛教的崭新角度。这一次李四龙教授在大公访谈盛世菩提,介绍自己的佛学研究初衷与经验,畅谈自己的愿景,让我们借着这位登高望远的学者眼光,看到了佛教的未来。

\
李四龙教授接受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左)专访(摄影:张文杰)
\
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摄影:张文杰)
\
大公报宗教文化版主笔、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摄影:张文杰)

  大公佛教3日讯(记者王冠)2015年4月3日,李四龙教授风尘仆仆地赶到大公网,做客大公访谈盛世菩提,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人见人拜,佛见佛爱”的青年学者。

  佛学研究初衷:亲近中国文化 引导宗教精神

  李四龙教授对佛教的了解十分深刻,研究著作等身,他直言哲学的内容非富,不仅有严谨的一面,也有幽默、随顺众生的一面,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枯燥,“若论宗教里的哲学成分,佛教的哲学内涵最为丰富。”而佛教哲学的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观心,也就是对内心的观察,进一步讲,就是对生命的关注。

  当说起他研究佛教的渊源时,他以为这完全是因缘巧合。在复旦大学读本科时,李四龙的专业是科学哲学,而他平时兴趣在基督教方面,可毕业后感到自己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总是隔了一层。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年轻的李四龙在1992年时,下定决心考取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方向的研究生,由于当时楼宇烈先生只招收佛学方向的研究生,李四龙便选择了佛教哲学,他觉得这样也很好,因为儒释道三家中,佛学名相太多,最需要有人引领。

  毋庸置疑,过去两百年中,科学高歌猛进,宗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现在人类突然开始意识到科学所带来的麻烦,开始反思科学的价值与局限。现在人们慢慢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利用科学,而宗教的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科学在不断开发我们的潜能,而宗教则希望我们节制,如《道德经》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它教给我们的是减法。正如佛教常说的一句话——“欲为苦本”,李四龙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人们该去节俭、返璞归真的时候了。现在是一个人类开始反思生命价值本身的时代,这就是一个再神圣化的过程。

  美国佛教视角:站在亚洲角度 关注佛教发展

  说起自己的新书《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李四龙如数家珍,他坦言,这部书是站在亚洲人的角度,去看我们的佛教如何在一个基督教文明背景里传播。

  佛教在美国的发展始十分曲折,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徒在人口上才有了0的突破——有了0.1%的人口信仰佛教。直到现在,佛教徒大约有1%,其中七八成是亚裔,所以美国佛教主要还是移民佛教。

  在美国,目前还是汉传佛教影响最大,因为最初美国人所接受的是日本佛教,铃木大拙等人在上世纪的60年代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很受青年人的推崇,如今台湾“人间佛教”在美国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它不仅为当地亚裔提供了很多方便,也将新时代的佛教品格在美国传播。除此之外藏传佛教也有相当迅速的发展,他们主要是引领人们禅修。相比之下,南传佛教发展比较平稳,但后劲很足。

  在新书中,李四龙谈到“禅”在美国基本上是佛教的代名词。但禅有许多层次,更未必是佛教的禅,而佛教一般信众很少涉及中国“言语道断”的禅宗,他们更关心怎么打坐,一般把禅作为一种技术来学习。

  李四龙认为,佛教在美国的整体结构不会有太大调整,还将以亚洲移民佛教为主体,他们与亚洲佛教团体的联系会更紧密,但美国佛教团体会更加强调自己的独特性,需要发展和创新。不过在未来的五六十年里,美国的人口结构会有所变化,拉美裔会成为人数最多的群体,所以佛教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能不能为拉美裔接受。

  世界佛教愿景:对话融合趋势 影响中西文化

  融合是未来宗教的趋势,这种对话融合既有佛教内部宗派的融合,也有佛教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于中国佛教而言,迫切需要的也是交流融合,李四龙希望佛教的法师和居士能够深入经藏,也博览群书,对佛教的教理与世界上不同宗教的理论都能熟稔于心,这样才能促进佛教健康长远的发展。

  据李四龙的观察,美国社会正在走向保守,所以传统西方宗教价值观抬头,他们对东方宗教会有更多兴趣,但未必会接受,兴趣越来越浓,但是排斥也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李四龙在美国访问时发现,美国宗教界十分推崇宗教对话,这些交流非常生活化。譬如一个街区里,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人们,一起讨论最近街区里发生的事。有一次,万佛城恒实法师告诉他,明天有一个宗教交流的会议,就是不同宗教的人们一起讨论如何帮助一位孤寡老人,这样的宗教会议比比皆是。

  当史利伟先生问到李四龙最大的愿望时,李四龙十分动情,佛教在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佛教能够对未来新的中国文化继续产生重要作用。

  李四龙开心地说:佛教中有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无我,我们每一个人最愿意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每个人每天就处在自我和无我的关系之中,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生机活力,佛教在中华文化中起了润滑剂的作用,就是因为我们在努力协调这两者,既要保持自我的主体性,又要打破这种主体性,去吸纳别人的长处。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