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决定"8.31:历史必将铭记我们的抉择

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  

  文/香港西方寺住持 宽运法师

  综合多方消息报导,5月31日上午,3名中央官员: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先生、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先生、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李飞先生在深圳与54名立法会议员会面讨论政改。闭门会面中,双方态度坦诚平和,无人示威抗议,也无人严词训话,但答问中仍有不少火花。其中有泛民议员重提“袋住先”即等于“袋一世”的理论。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先生则反问泛民是想“反住先”还是“反到底”?

  张晓明主任指出,部分议员在行政长官普选法案的投票选择,要下“艰难的决定”,关键就是看怎么权衡利害得失──要观政改大势,要顺应香港主流民意。周融先生牵头的“保普选、反暴力”大联盟在短短9天时间内收集到121万个签名,具有可信度和震撼性。这是实实在在的民意。

  最后他引用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一句名言:“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这句话讲到了谋事的两个基本立足点:一是“义”、“义理”;二是“民”,也包括民意。因此,立法会议员作为“民意代表”,又岂可“明知民意取向却视而不见,甚至忤逆而行呢?”

  李飞主任会后强调,“人大8.31决定”,并非只适用于2017年特首选举,2017年以至之后的选举,都要按8.31决定,“8.31决定是长期有效的”。

  王光亚主任会后见记者重申,和中央对抗的人不可能当选特首,否则对国家、“一国两制”及香港是一场灾难,又称倘政改方案最终被否决,责任谁属,市民自有正确判断。是故,特别提醒泛民人士须深入思考,明智抉择,“历史也必将记住你们的抉择”。

  当然,这里的“你们”,不但是指“泛民人士”,而应该包括全港市民。

  王主任又特别强调,落实2017年特首普选是中央政治承诺,亦是香港市民期望,当前已万事俱备,走到最关键一步,立法会各成员需承担历史性责任,不应以政党或一己利益出发作决定,应以香港长远利益作考虑。他又透露,大家虽然政见不完全相同,但相信大多数泛民爱国爱港。

  因此,面对8.31历史时刻的即将来临,港人应如何“抉择”?如果我们不“爱国爱港”,那么,没有“国”何来有“港”;没有“港”何来有“家”?我们将以何为依怙?以何为立足地?

  所以我们必须从“爱国思想”说起。

  中华民族光荣传统与佛教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被认为是做人应守的本份。世人一般误以为佛教只求出世,其实,佛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佛陀在各种经典中经常教导弟子们要守护自己的祖国,拥护国家的领导,报答国恩,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精进努力。这些爱国进步思想对我们积极引导佛教教法与社会相适应,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佛教的教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方便,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世间俗事。由于“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的驱使,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更重视世间法,因为不通过世间法的修习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出世解脱的目的。所以,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宗教,对国家、对社会毫无贡献;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不正确的。

  事实上,佛教对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安定,民生的疾苦,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重视;如佛陀在世时,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阿阇世等印度名王,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安定祥和。在佛教教义中更是强调佛弟子要报答国家恩,要努力去庄严国土,护国救国等,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近年香港社会问题日益加深,美丽的港湾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不少人担心香港优势不再。其实香港人的信心与爱国热情一直存在,但实有必要重新去唤醒。

  (一)、护国思想

  我们现时可见到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以及《金光明最胜王经》中的《四天王护国品》等佛典,其中都谈到了在国家有危难之时如何护国的问题。特别是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为波斯匿王等印度十六国王详细地讲说了如何护国之方法,如“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狮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燃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所有佛教徒都应举行法会,读诵经典,参与护国救灾工作。所谓“护国”就是守护、爱护、护卫国家的意思,佛教的护国思想就是现在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梵网经》说:“若疾病、国难、贼难……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在国难当前之际,佛教徒应该有责任、有义务,举行祈祷法会,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以设斋、祈福等方式积极参与护国救难运动。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佛教徒不能忘记国恩,只顾个人的修持,而是应该守护自己的国土,热爱自己的祖国。

  佛陀在其他各种经典中,也经常教导弟子们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处处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以期究竟解脱。

  (二)、报恩思想

  佛陀曾多次教诲弟子:须将“知恩报恩”作为人生必须尽之义务,作为大乘菩萨道的重要内容。须报之恩,一般说为四种:即“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叁宝恩”或“天下恩、国王恩、师尊恩、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云:

  “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叁国王恩,四叁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将国王恩置于三宝恩之前,可见其重视程度。该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怖。经中譬喻说: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因此,如果一个人脱离了国家,就会好像浪子一般无家可归,悽惶孤苦,无所依怙。相反地,如果一个国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之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如经所言:“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既然国家有大恩德于人民,身为人民的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职。

  不过,佛陀当时说法,针对的是古代社会的听众,按当时社会制度,国王乃国家之代表,故教人报国王恩。在教诫人民报国王恩的同时,佛陀对国王谆谆教诲:须以正法治国,加强自身修养,爱民如子,领导人民奉行十善,依法惩治恶人,使国土安宁,人民丰乐。在《金光明经》、《孛经》、《大萨遮尼乾子经》等经中,佛对王法政道有很详悉的开示。

  时至今日,在现代社会中,佛陀说的“报国王恩”,当然是不只限于国家元首,而应理解为现代爱国主义意义上的国家、祖国。这一意义上的国家、祖国,包括祖国的山河大地、人民、国家领导人、光荣歷史、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乃至祖国大地上的佛教名胜寺塔、法物、僧宝等,亦即包涵了《心地观经》等所说“四恩”的全部。

  佛教界有一句为人熟知的话:“爱国,方能爱教;爱教,必先爱国。”又弘一大师说:“念佛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念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报国恩?国家对我们有什么恩德?简单概括起来有如下数项:

  首先,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处所。如果没有国家的依託,没有社会的互助,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成困难,所以国家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其次,国家对我们有保护之恩。国家有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我们才能安乐无忧地生活。经云:“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如果国家没有司法体系、执法部门维护社会治安,那么我们的财产就无人保护,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如此我们就无法安居乐业。

  再者,国家能够统领全国人民,时刻保卫国内领土的完整,不受外敌侵犯,为我们提供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够休养生息,修行办道。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于安定团结、政治清明的国家,实应加倍珍惜和拥护,拥护国家就是爱国,爱国是最重要的善行之一。

  (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思想

  在《般若经》、《法华经》、《菩萨本行经》及《华严经》等初期大乘经典中,均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庄严国土”就是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富裕、物质生活丰足、自然条件极其美好、政治清明、远离战争、文明富强、美丽庄严的乐园。在佛陀看来,这样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才是合理的社会。佛经有时称之为“佛国”或“净土”。

  因此,佛陀经常劝勉弟子们以践行菩萨道,建立人间净土,实现庄严国土为己任,如《菩萨本行经》云:“欲得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国土,教化众生,皆由精进而得成办。”《大方广佛华严经》亦说:“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许多菩萨也发愿以建设“庄严的国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菩萨,“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阿弥陀经》中的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并以种种殊胜德行,从事于成就庄严国土的工作。

  由此可知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以种种方便,修无量功德,无非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既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展现,亦是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应积极参加祖国的各项建设,时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圆满的智慧去启迪人心、净化社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佛教讲缘起,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原因和条件,互相依存,息息相关。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要令一滴水不会乾枯,唯有放入大海里方能永久保存。人不能独活,须因众缘而成就,唯有在社会和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生活、生存。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只要心存感激,就会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果我们人人时时处处都能抱存感恩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社会上自私自利、欺骗压迫的情况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这样的话,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自然就不难实现了。

  结语、

  历史的车轮是往前走的,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8年了,今天的社会应该更和谐、更繁荣,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过这样好的日子,香港人也从未试过这样的民主自由;所以我们两地人民,都应该沿着国家的法律轨迹,继续努力往前走;也许在走的过程中,有很多挫折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抱着互相谅解、忍耐与包容的心,那么,繁荣、安乐的生活必将持续;相反地,如果彼此互斗的话,只会两者俱伤;共和的话,则两者皆利。对谁都没有好处。

  目前香港除了政治问题,还有许多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问题、教育问题、住屋问题、老人问题等等,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不要浪费生命、时间在无止尽的政治争拗之中。我们身为社会的一员,就必须要奉公守法,就必须尽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个人政治诉求的时候,要有“顾存大局”的思想,要有“求同存异”的精神;唯有心平气和,放下个人的偏见、歧见,才能令社会、民生回復安宁平静;如果我们反对或不支持国家、政府的先进决策,岂不等于支持了原来的、陈旧的方案?如此的话,不就是“倒退”了吗?这样对社会、对个人都不是有利的、有益的。

  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包容,作最坦诚的沟通,凝聚更多的共识,以更大、更广的、登高望远的情怀,为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谐,人们生活安乐幸福的理想而努力。让我们共同建立真正文明、民主、安定、繁荣的香港──历史必将记住我们的抉择!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