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新突破:鸱尾为最早佛教塔寺的标志

\
浮屠祠
\
鸱尾
\
襄阳浮屠祠模型
\
佛教学者汪海波于襄阳考察浮屠祠

  导读:襄阳考古所于2008年出土了一件东汉陶楼。陶楼面世七年以来,著名佛教学者、山东省汶上宗教局局长汪海波一直致力于这一器物的研究,他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塔寺建筑“浮屠祠”的模型。这件陶楼的顶部造型如同“新月”,“这一月牙形兽就是鸱尾雏形”。

  鸱尾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印记,虽然司空见惯但人们对它并不太认识。这一蜷曲动物造型主体似龙蛇而非龙蛇,口大张开着,身体外缘明显有九个锯齿状的鳍突,似鱼而非鱼,而尾巴又象鹰喙。

  今年四月份由北京大学主办的本焕长老思想研讨会上,汪海波在论文集中提交的《鸱尾正源》一文中认为“东海有鱼虬,尾似鸱”——这就是汉代鸱尾的初始造型。鱼虬即鱼龙,也象征“舍利”,即猞猁兽。尾巴象似鸱鹰的尖尖的长喙,在高高的建筑物上,给瞻仰者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屋脊上尖尖的鹰喙。随着建筑的成熟与发展,鸱尾形象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繁缛、富丽堂皇了。鸱尾的装饰功能的不断加强,其最初的宗教寓意逐渐弱化了。

  鸱尾最早出现的时间正当佛教传入的初期,它的出现无疑与佛教有关,很可能佛教更早是由海上传入,才有了鸱尾为海上兽的传言。从楚王英尚浮屠仁祠和笮融大起浮屠祠的记载看,东汉浮屠祠已经广泛兴起,而且时间很久。襄阳带有重盘的陶楼验证了笮融浮屠祠上有金槃九重记载的可靠性。这件浮屠祠模型上的其他符号也应该与佛教有关。

  汪海波指出:当某些新生事物,特别是外来宗教,刚刚踏上一片新的土地时,一定要穿上传入地固有的宗教信仰外衣,才能融入当地人文大环境,实现自身的立足与发展。佛教在东汉传入时巫术十分盛行,楚地更是有着浓厚的巫术信仰传统。这位新来的海外客鱼伪装成中国虬的样子,有点鱼龙混珠的味道。这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习俗,人们很乐意接受这位感觉不太陌生的海外来客。陶楼上还有来自印度的菩提叶、相轮和有翼童子(飞天),加上汉地楼阁建筑主体和熊、虎图腾等,共同组合创造了中国式的巫佛合一的新的佛教建筑物——浮屠祠。

  汪海波在研究中注意到,墓葬同时出土的一件铜盘内底有“永初二年八月八日张氏作三湅用”铭文;另有两盘,外底分别有“董府敬”和“董囗”朱砂字迹。据此他认为:墓主人可能是东汉早期的董姓地方官员。

  “永初”是东汉安帝的年号,永初二年相当于公元108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鉴定墓主为男性,卒年约45岁。则墓主当出生在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年前后,为东汉早期人物。汉明帝于永平七年遣使西域求法,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正式由官方引入中国。当时汉地佛教信仰状况如何,一直苦于没有更多的文献,特别是没有实物证据,难以定论。史家普遍认为佛教进入汉地中心洛阳之初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襄阳这一发现来看,陶楼是佛教建筑“浮屠祠”,墓主又恰恰出生在永平年间,则墓主很有可能是一位佛教信仰者。从而推测,当时佛教至少在江汉地区得以传播,浮屠祠对于当时当地的人并不陌生。永平十八年(75)京城洛阳白马寺造塔,《魏书·释老志》载其形状悉以印度之式样而重构之。则其建筑很可能类似此浮屠祠模型。汪海波说,襄阳新发现的浮屠祠和鸱尾,是研究早期汉地佛教建筑珍贵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