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法师在佛教和平论坛作主旨发言
圣辉法师在佛教和平论坛作主旨发言
2015年10月24日至25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5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此次论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在合作与发展——佛教和平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以下是圣辉法师主旨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大德长老、各位善知识: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盛世明时,今天,我们相聚在太湖之滨的无锡,举行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实在是因缘殊胜,欢喜无量。置身于这庄严的论坛,在感恩佛陀加持的同时,我们怀着色身无常、任重却道远的使命,深深的缅怀9年前八位发起世界佛教论坛的大德长老,而其中现已离开大家而往生的觉光长老、本焕长老!他们虽往生极乐,但他们发起论坛的功德却与世界佛教论坛长存。
众所周知,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体现在和平、智慧、慈悲和中道。尤其“和”的精神为僧俗所推崇。“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我们要弘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教义精神,净化人的心灵,净化社会的环境,净化生活的环境。使智慧具足、烦恼解脱,使国土庄严、众生安乐,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促进天地人的和谐。论坛的主题,从第一届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到第二届的“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到第三届的“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再到今天的“合作与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论坛的一贯精神,体现了佛陀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大乘悲愿,体现了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关怀,也使得“世界佛教论坛”,真正成为世界佛教徒,敢于担当、与时俱进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佛教盛会。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因此本次论坛,我们这个分坛的主题——“合作与发展”,不仅张扬了时代的精神,也为世界佛教徒提出了一个为之共同奋斗的现实目标。
二千五百年前,伟大的佛陀创立了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尤以慈悲、平等、和平、智慧的教义赢得世人的尊重和信奉。二千多年来,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无论是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无论在亚洲还是在非洲,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洲,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佛教始终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始终反对战争、强权、恐怖和暴力,始终反对压迫和歧视。尽管佛教在形式上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有南传、北传和汉传和藏传的差异,甚至有东方和西方的不同。但是,一切正信的佛教徒都无一例外地遵循着“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都无一例外地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根本宗旨;都无一例外地严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的修行原则。正是佛教有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才成就了古往今来广大佛教徒自度度人、造福众生的无量功德。
不可否认,当今的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尽管是人心所向,也是时代的主题。但是,由于娑婆世界众生的贪嗔痴“三毒”之根难拔,我法“二执”未除,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和平的阳光普照!战争和贫穷仍在肆虐,恐怖和罪恶仍在上演,政治争端、经济掠夺、环境破坏、种族仇恨、宗教冲突、恐怖袭击、社会动荡、家庭纠纷时时在发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的负能量,令我们佛教徒深感忧虑。尽管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芸芸众生的共业所造,但是,作为正信的佛教徒,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自我纠正、自我改变,进而惠及他人,共享佛法的智慧。
而娑婆世间最大的缺陷,就是爱恨情仇、冤亲疏离,世间的诸多苦难和争端多是因此而起。所以,基督教主张“博爱”,儒家主张“仁爱”,佛教则提倡“慈悲”,都是为了化导人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华严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因此自古以来,诸佛菩萨为众生甘下地狱、舍己救人的典范,就是佛教慈悲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佛教开示众生、悟佛知见的使命所在。今天我们论坛,发扬佛陀的救世情怀,就是要激发人类固有的良知和真善美,消除人间的贪欲、嗔恨、骄慢和戾气,让这个世界在充满智慧、尊重、包容、互信、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变得更加庄严和美好。所以只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个世界才能共享和平的喜悦,只有和平才能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共赢才能发展。
而为了更好的合作和发展,我们应成就好五个方面的大事因缘。
一、“以戒为师”,加强佛教界的自信自律。戒律不仅是佛陀的临终遗命,也是佛法的根本,更是正信的佛教僧团安身立命的“法印”。“打铁还需自身硬”。佛教虽然无国界,但僧人却有国家,所以必须讲究僧格、人格、国格。越是在末法时代,持戒就越重要。以戒为师是法水长流、续佛慧命的保证,也是世界佛教徒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佛教自信和赢得社会尊重的基本前提。
二、以“六和”为原则,加强世界佛教界的团结。宗教要对话,佛教要团结。要实现不同宗教的对话和佛教的团结,就要发扬心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为基础的“六和”精。坚持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圆融无碍,以促进全世界佛教的各语系、各宗派之间的切实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而世界佛教界的大团结,是实现世界佛教界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以“人间佛教”和“人才培养”为方向,加强佛教的度世功能。“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也只有在弘法利生的神圣事业中才能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价值。现代佛教只有高度关注现实人生,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慈善、环保和道德教化,才能不断促成世界的和谐、和平、合作、发展,才能续写佛教在21世纪和平与友谊的新篇章。而要奉行“人间佛教”的思想,离开了人的努力成就,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实现“人间佛教”的思想,僧才的培养与品格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道德的佛教徒是难以荷担如来家业的。佛教教育的宗旨是为了觉悟和引导众生远离偏执、正信正行。如果出家人不讲修行,不讲持戒,不去与人为善做好事,就不可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感召力和亲和力,也就没有能力普渡众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奉行“人间佛教”,不是靠口头禅,必须有实际的行动。佛教界要实现“人间佛教”的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养佛教人才,提高佛教整体素质的升华。
四、弘扬佛教依正不二思想,服务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难题,它危及到全世界人类包括各种动物的生态环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和平与发展的基石,毁坏了地球,再美好的梦想也只能是恶梦。
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佛教的缘起论、业报论、慈悲观、平等观等教义中,都体现了伟大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佛教的“依正不二”的宇宙观,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西方生态学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认为是人类把“改造”、“征服”自然的这种宰制能力不断放大,才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佛教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迥异于西方,它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观出发,形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念,视世间一切“有情”生命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禅宗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打破了人与万物的对立状态。相反,佛教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正报”是我们内在的身心世界,“依报”是外在的自然环境。正报是主动的,依报是被动的,依报随正报而转移,故《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自然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关系极大。正是因为佛教相信因果、相信依正不二的原理,所以佛教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不仅推行放生,“不杀生”,而且历代寺院所在之处无不是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生态一派和谐。
五、践行“悲智行愿”的菩萨精神,大力倡导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实践证明,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我们佛教一向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利他菩萨精神。而要奉行好以利他为本的菩萨精神,开展好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其最好的途径。如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就有倡导救济事业的传统,史载从医施药、治病救人、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善举数不胜数,为世代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口碑。所以佛教要继续发扬护国佑民、慈悲济世、扶贫帮困、赈灾助学、利益众生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不断拓展服务公益的途径和方式,为人类社会和世界和平修福修慧。
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嘉宾:合作与发展是时代赋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也是世界佛教徒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时代需要我们世界佛教徒积极有为、敢于承担、团结合作、广作功德!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因为我们共同的努力而更美好、更精彩!
最后,恭祝各位身体健康、福慧双增、六时吉祥,预祝本届世界佛教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