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西去 世界佛教东来

\
《大唐玄奘》片头
\
本焕长老题写的四个大字“大唐玄奘”,朴拙庄重

  十年以后的今天,《大唐玄奘》终于拍成电影,并在4月29日全国各地的院线公映,而促成这部电影的本焕长老,离开我们也有5年了。

  本焕长老题写的四个大字“大唐玄奘”,朴拙庄重,赫然在目。一下子就把时间拉回到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那一年,一位29岁的年轻僧侣,为了解决佛法上的疑惑,告别故国,飘然向西。而彼时,太宗刚刚登基,乾坤初定,百废待举,而中土世界正处于盛唐气象的前夕。

  这位年轻的僧侣,竟然只为寻找一个答案,一去19年,行程5万里,历经56国。他在西行的路上肯定经历了太多太多,也许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不过是载其万一。“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我仿佛看见,他的眼前铺满了黄沙,戈壁,峻岭,荒原……当然还有一簇一簇的异域人烟。

  而等到终于归来,他已经48岁,青年变成中年,历史上却从此多了一个闪亮的名字:玄奘。

  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但太宗李世民想过了,他评价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鲁迅想过了,他把玄奘这样“舍身求法的人”称为中国的脊梁。毛泽东想过了,他多次提及玄奘,称颂他去印度取经比万里长征都困难得多的伟绩。季羡林想过了,他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口吻说:“玄奘在自己的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

  又过了一些年,在南中国的深圳,有一位佛门泰斗也曾思索过玄奘对于当世的重大意义。他便是本焕长老。

  长老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23岁前往禅宗古道场扬州高旻寺,跟随来果禅师苦修“不倒单”,连续91个日夜。7年后的冬天,他从河北保定起香,三步一拜,行程300里,耗时6个月,一直拜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名刹广济茅篷苦修十载,每天扎破舌根,取血写经,总共抄经20余万字。多年后,41岁的本焕接法于111岁的虚云老和尚,成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1958年,他以半百之躯蒙冤坐牢,前后22年,却从未放弃信念。等他73岁重获自由之身,依旧处处结缘,十方弘化,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万,法嗣弟子上千,广衍南宗,花开天下。

  作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本焕长老一直以身垂范,作四众楷模。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通佛学,道心坚固,戒律精严,懂得管理,对自己要求严格,数十年如一日刻苦修行;他矢志不移,信仰弥坚、解行相应、为法忘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始终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高树法幢,弘法利生,在他一生的弘法事业中,重修祖庭、寺院近二十座。他为发展中国佛教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是中国佛教界爱国爱教的光辉典范,是党和政府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是深受海内外佛教信众无比崇敬与爱戴的禅门尊宿。

  十年前,本焕长老的弟子心海法师写成《大唐玄奘》一书,长老专门题写了书名,并鼓励他,克服一切困难,力争拍成电影。我在想,在玄奘大师(602-664)与本焕长老(1907-2012)之间,隔着1300多年的漫漫岁月,两位大师究竟有什么相同之处。我想起了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主张。“二入”便是“理入”和“行入”,前者强调深入经藏,藉教悟宗;后者重视参禅勤修,六度万行。玄奘大师是理入的千古典范,而本焕长老则为行入的当代楷模。理与行,说到底非一非二,轩轾无分。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两位大师为了宏传佛法,普度众生,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修行境界。

  在玄奘大师生活的时代,佛教固然逐渐经由中土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但中国依然是佛教文化的输入国;而在本焕长老生活的时代,中国佛教文化却已进入全球的视野,中国更成为三大语系佛教齐全并存的世界佛教中心。本焕长老圆寂以后,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发出请求,希望将本焕长老的舍利迎请到他们那里永久供奉。到现在为止,本焕长老舍利已经安奉于泰国和柬埔寨,而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国也已提出申请。他们迎请本焕长老舍利的愿望,不仅反映了长老本人的修行受到嘉许和崇仰,也映衬出泱泱华夏在渡尽劫波之后日益赢回世界的尊重。

  《大唐玄奘》的拍摄与公映,除了得益于本焕长老的愿力和主创人员的付出,也昭示着缅怀古圣先贤、淬炼时代精神的逻辑理路。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本焕长老的衣钵传人、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指出,电视剧《西游记》每年都会重播,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里,玄奘不过是那个肉眼凡胎、人妖不分的唐僧,而我的恩师本焕长老,却很早就意识到玄奘这位智慧超群、梵行高远、彪炳千秋的杰出大师,所能给予现代人的丰厚的精神营养。在伟大祖国走向全面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玄奘那种一门深入的求知勇气、为法忘躯的高尚品格、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图:南海佛教 文:顿度)

责任编辑:DN010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